新媒体视域下的电影观众辨析
以电影第二符号学为视角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27
点击量:1607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在新媒体语境现实审视当下电影观众,纳入电影第二符号学的方法论,既是观众主体研究相关传统理论的拓展,也是对观众心灵场域的重新探寻。在当下电影社会实践中,观众主体从空洞的灭点转向能指的消费,以“不相信”的先验性和假性认同持续剥夺电影权力,能指的过度消费使欲望呈现“科技性”荒谬,媒介催化窥视癖的超我自恋和快感。而客体凝视的驯化和主体凝视的迁移,确定了观众主体的异化。
电影第二符号学,也称电影精神分析学,以麦茨1975年发表的《想象的能指》为标志,对“电影机器与主体同一性”核心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观众与电影系统的问题、观众与电影的观看关系、使电影获得意义的观看关系的深层心理结构,以及观众建构文本的意义等。新媒体时期对电影观众主体的分析离不开精神分析的视野,对当下电影观众进行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研究,不仅是对经典理论的重新实践和校验,也是对当代电影观众精神图式的观照和对当代社会的想象。
一、辩证增补: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第二符号学
电影第二符号学把观众作为研究主体,主要从镜像认同和观影欲望两个方面对观众的观影心理进行研究。纵观电影经典理论发展,从巴赞“现实摹写”“语言类比”到“梦境类比”,研究从客观世界向主观世界深入的发展方向,与当代工业技术、信息技术背景下人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主体能力的凸显不谋而合。
(一)电影第二符号学的视域演变
在经典电影理论阶段,即1895年至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本体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电影方法论阶段,均内蕴着电影第二符号学的吉光片羽。卡努杜、德吕克、慕西纳克、巴拉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以及苏联蒙太奇学派等早期实践重点总结“电影之内”的存在合理性,比如蒙太奇、长镜头、景深、色彩等展开实用主义性、技术性的研究
上一篇:新媒体场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
下一篇:融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新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