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群集理论”视域下青年圈层网络极化行为探析
作者:栗江豪 张洋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27  点击量:1855次
【摘要】媒介化社会所塑造的新型网络社群关系,既催生了“圈层站队”“群体对垒”等群体极化现象,陷入数字“围城”的恶性循环,又将不同圈层主体推入“信息茧房”,导致网络社群中的舆情站队与冲突。基于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群集理论”,通过探析青年圈层网络极化现象的生成动因,发现在信息技术、群体压力等多重因素下,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交中极易表现出“个体孤立”“低俗趣味”等行为表征,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及网络生态的和谐。针对网络社交中的多重问题,应通过坚守主流、记忆认同等路径的探索,以期疏导、化解青年圈层在网络中的极化矛盾,寻求青年群体网络行为“去极化”的最优解。
近年来,媒介融合、智媒交互等全新范式的媒介形式无疑成为热点讨论话题。媒介逐渐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并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构建出媒介的全景生态,即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意味着媒介地位的泛群体化,使得只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与手段的媒介界定逐渐淡化,媒介行为所构建的主体性场域已然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思维定式。在媒介化社会深度影响下,不同主体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阶层,形成个性鲜明的圈层文化。而在这个圈层文化中,群体极易受到他者思维形态的暗示与影响,使得群体在虚拟场域中放大自身的情绪,变得偏执、激进,从而造成个体认知上的偏差,形成“群体极化”。[1] 群体极化亦称为“冒险转移”,最早是由詹姆斯·斯托纳依据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现象所提出的一种现象级概念。其中,用户个体所做出的决策结果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逐渐被同化而表现出一种极端化的倾向,即或转向冒险一极,或转向保守一极。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2]庞大的网络受众为群体极化行为提供了滋长的土壤,虽然各国在针对网络极化行为的治理上出台了各项规定举措,但现实中的网络极化行为却仍普遍存在。 当面对网络谣言时,不明真相的网民尤其是思维认知不够成熟的青年群体,便会随着群体舆情的走势,趋向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用“全覆盖”矩阵打造传媒生力军   下一篇:智能化视域下AI服务于新闻的真实性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4期 总第568期 出版时间 2025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