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关于生成式AI的发展与传播领域革命的若干思考
2023年以来我的新传播研究:论点与框架
作者:喻国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27  点击量:1579次
【摘要】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已发展30年。互联网作为高维媒介,上下半场指向两种连接逻辑——上半场是“去组织化”:碎化和裂解既有社会模式以卷入新传播要素,完成社会中介化与媒介化过程;而下半场则是“再组织化”:聚合和再组织微粒传播要素并塑造新的社会模式和规则,完成社会深度媒介化过程。传媒业态也有不同表现——上半场是“裂变”模式,表现为个体激活、内容价值延伸、线上场景框架搭建,以规模扩张和集成经济为主;下半场以“聚变”为主,表现为媒介洞察内延、内容突破人机界限、场景要素丰富化,以生态圈建设为主。研究取向亦有变迁——上半场在流动性范式下探究“用户流动”议题,引入探究流动效果的认知神经
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已发展30年。互联网作为高维媒介,上下半场指向两种连接逻辑——上半场是“去组织化”:碎化和裂解既有社会模式以卷入新传播要素,完成社会中介化与媒介化过程;而下半场则是“再组织化”:聚合和再组织微粒传播要素并塑造新的社会模式和规则,完成社会深度媒介化过程。传媒业态也有不同表现——上半场是“裂变”模式,表现为个体激活、内容价值延伸、线上场景框架搭建,以规模扩张和集成经济为主;下半场以“聚变”为主,表现为媒介洞察内延、内容突破人机界限、场景要素丰富化,以生态圈建设为主。研究取向亦有变迁——上半场在流动性范式下探究“用户流动”议题,引入探究流动效果的认知神经测量法;下半场在复杂性范式下探究“传播生态系统”议题(包括行为传播、再组织化、复杂治理议题),倡导引入计算科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方法资源共论。 在上述所有的变化中,媒介革命及其引发的整体文明形态的转型铺就了当前媒体融合实践的时代底色。互联互通的网络及媒介下沉为社会基础设施嵌入到社会物质基础的数字媒介带来社会的深度媒介化,而媒介业的角色也就从传统媒介圄于内容采集、加工制作及传播的狭隘边界,突破为担当整个社会生活组织者的角色,媒体融合升维为融入广阔社会场域的“宽融合”。而随着社会连接任务由去组织化进展到再组织化,以需求融合为核心动能的媒体融合的发展逻辑和价值模式由“裂变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以三个体系和能力提升开创党媒集团   下一篇:马克思和恩格斯策划的“集中的报纸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4期 总第568期 出版时间 2025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