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名窑传播的“文化集合编码”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6
点击量:2349次
- 收藏
-
微信版
中原名窑指的是唐宋以来在中原地区烧造、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地位显要,并在当今陶瓷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陶瓷窑口,如汝窑、钧窑、官窑、磁州窑和邓州窑等窑口。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原名窑是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代窑工生产劳动实践形成的优秀文化结晶,深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蕴含着厚重的中国精神,对当代中原名窑传播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传播规律,对于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推动陶瓷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中原名窑文化的传播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对中原名窑文化传播现象和传承传播规律的深入分析,无法对多元的传播实践进行理论指导;二是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市场化传播行为使中原名窑文化形式异化、内涵淡化,被削弱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该怎样破解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学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没有对中原名窑文化传播进行过系统的学术建构。
对文化研究卓有贡献的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其代表作《编码/解码》中运用符号学揭示受众解读意义与主导意义输出之间的互动性,推翻了以多元主义解释传播结果、崇拜传者轻视受众、回避体制性因素的传统认识,确立了严肃研究受众的取向。[1]本文以汝窑为主,通过口述史方法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名窑的传播路径和编码,发现“文化集合编码”是中原名窑传播的新理念,即通过强化、集合某些文化符号,建立起针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媒体多元化发
下一篇:深度媒介化:逻辑起点与形成要素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