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解读
以央视中秋晚会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19
点击量:1689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节庆电视晚会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中秋节是海内外华人的团圆节,央视中秋晚会从1991年《神州一片月》为始,已走过30多个春秋,在弘扬时代旋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人是节庆电视晚会的核心审美元素,是晚会实现传播价值的重要支撑。现以央视中秋晚会中的主持人为例,分析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审美构成和实现路径,意图为新时代背景下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每年的中秋佳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都会为全球华人奉上一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央视中秋晚会”。晚会通过新时代情景融合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和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主持人作为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节目串联基本任务的同时,通过自身审美表现,对晚会价值功能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央视中秋晚会的主持活动,是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传播美学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
一、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
节庆电视晚会是艺术传播活动,审美是推动晚会传播的动力之一,主持人是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美学整体上强调回归生命、审美生产和审美综合思维。[1]主持人在节庆电视晚会传播中具有清晰审美特质、彰显人文关怀、升华审美体验的传播美学价值。
(一)具化晚会审美特质,深化观众审美体验
法国学者莫里斯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一个时代的公众会因为共同的经历、生活体验等产生可以共享的记忆,这些“集体记忆”保证了群体意识的延续。央视中秋晚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生成了执正驭奇、情景交融、典雅深邃的审美特征。[2]晚会审美特征的形成以深邃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集体记忆”,已经蕴化在整台晚会中。主持人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播,发挥具化晚会审美
上一篇:从“商丘好人”到“商丘人好”
下一篇:地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与对策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