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与“喧嚣的螺旋”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08
点击量:2604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自1974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提出“沉默的螺旋”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反沉默的螺旋”“双螺旋”“沉默的螺旋倒置”等多种理论。近年来,得益于自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互动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出现了一种民间舆论场日渐壮大,引起媒介注意甚至影响政府决策的现象。网络热议的许多事件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经自媒体曝光和炒作之后,引发民众讨论并逐渐演变成一种越说越激烈、越说越敢说的趋势,即“喧嚣的螺旋”现象。
近年来的“刺死辱母者”案、“滴滴顺风车事件”以及“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等,都曾是微博热搜榜上的爆点话题。回顾这些事件的始末,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间舆论场力量的壮大对媒介注意和权威机构决策带来的影响。本文旨在提出一种由“沉默的螺旋”理论发展而来的,基于社会现实的新的传播现象——“喧嚣的螺旋”现象,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其现实意义以及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启示。
一、“沉默的螺旋”及其延伸
(一)基础理论
197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首次提出了“沉默的螺旋”概念。1974年,她在《重回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文中对此做了具体阐述,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做了深入阐释和解读。简单来说,人们在就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会受到旁人的干扰。当自己的想法与大多数人相同时,人们乐于表达并积极参与讨论,但是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可能不被大多数人所赞同和接受时,出于“避免被孤立”的心态,人们往往会倾向沉默不语——这种“一方的话语越来越强势,另一方的意见表达越来越微弱”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便被称为“沉默的螺旋”。诺伊曼所论述的“多数意见所形成的‘舆论’”,实际上最初是媒介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经过“沉默的螺旋”作用之后,才可能转变
上一篇:阴谋论:国际传播现象及心理学分析
下一篇:“兵团精神”话语变迁视阈下的媒介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