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向与文化环境
当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形成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30
点击量:5035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大数据、区块链、4G等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技术轮番登台,个体的网络接入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与便捷化。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互联网使得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日益拓宽,鸿沟两侧的对话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探究当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变得十分重要。
数字鸿沟初期的表现,即接入鸿沟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不断弥合的趋势,但在接入鸿沟随着网络基础设施普及以及经济发展而缩小的同时,卡茨曼所说的“信息沟”的问题也更加明显,虽然传播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将带来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的增加,但传播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红利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却未必是均等的。随着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加速,其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既有的鸿沟尚未完全消除,而新的鸿沟又在不断撕裂。因此,了解当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形成路径变得十分重要。
一、经济:利益最大化下被选择性“抛弃”的群体
以往对于由技术造成的数字鸿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于技术的使用能力鸿沟,但除了技术使用能力之外,对于技术的运作机制以及技术背后的资本动因的研究较少,而技术的目标服务群体以及其机制是造成鸿沟产生的一个重要成因。如Facebook的推送和信息排名机制所注重的并不是信息本身的重要性、显著性等因素,而是秉持着“3F原则”(Family Friends First)。[1]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伊·罗森对这种算法机制的评价是,新闻价值将因此而“重定义”,社交网络的重要性被移至了第一位。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福柯所说的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纠葛关系也因此由显性的前台转向了隐性的后台,技术权力对话语的内容和传播的控制也日益加深。在算法
上一篇:媒介、话语与性别:虐童报道中女性
下一篇:精准型政策范式下的中国扶贫报道研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