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的礼文化表达及其传播价值探析
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04
点击量:3150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古装剧是传播礼文化的重要载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剧从外化的礼仪礼俗和内化的礼义精神两个层面,将抽象的礼文化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影像进行传播。在礼文化遭遇传播困境的今天,优秀的古装剧在加强礼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激发观众对礼文化的认同、强化礼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古装剧应该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成为传播礼文化的有力媒介。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最初是被用来分等级、序人伦的手段。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礼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人们自觉地习礼、知礼、行礼,按照礼的标准来为人处世。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彭林先生认为,狭义的礼是指一种合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广义的礼包括合于道德要求的治国理念和典章制度,以及切于民生日用的交往方式等。[1]邹昌林先生认为狭义的礼主要是约定俗成的仪轨活动方式;广义的礼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2]杨志刚先生认为“礼”是以礼治为核心,有礼仪、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学诸方面的内容融会而成的一个文化丛林。[3]
但是,在社会大变革、媒介大变迁的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礼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4]礼文化甚至被误解为落后保守的代名词,与中国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因缺乏礼貌引起冲突的事件不仅在国内有很多,国外“不欢迎粗鲁无礼的中国游客”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泱泱礼仪大国竟然在最基础的礼仪上出了问题,凸显出现如今礼文化的缺位以及传播礼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
上一篇:试论“微文化”现象的社会寓意
下一篇:网络舆论中的耻感文化传播与道德秩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