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与日常:社交媒体中涉外文化争端的情感符号与语言伦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27
点击量:998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社交媒体时代,普通民众获得了参与涉外文化议题的技术条件。相较于专业性强的经济、政治、军事争端,涉外文化争端参与门槛相对较低。涉外文化争端具有贴近受众日常的特点,琐碎的“衣食住行”被赋予泛政治化色彩,并由此激发了人们情感化的传播行为。在此过程中,网民通过宣扬绝对化认知、形塑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方式,唤起人们的民族情绪,运用情感表达修辞,彰显民族优越感。然而,无论从言语主体还是言语行为视角来看,激进的言辞都有可能造成语言伦理问题。
- 【关键词】
- 涉外文化争端;社交媒体;情感符号;语言伦理
争议性(controversial)事件涉及现代生活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领域,通常是由社会生活中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触发,引发社会积极参与,牵动民众广泛质疑形成“争议场”的热点事件。这类事件具有是与非、情与理、个体与社会等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能引发多方争辩,而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与界定富有争议,在相当长时间内对这类事件的认知没有标准答案或者缺乏社会共识。争议性议题具有“愈争议愈传播,愈传播愈争议”的特点。[1]涉外争端是指涉及其他国家和权利主体且具有一定争议性的事件。由于各国自身利益、政治主张和实际权利的不同,涉外事件作为国际争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贯穿于国与国之间的正常交往之中,致使国际争端在国际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普通民众有机会参与涉外争端议题的意义建构,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话题、共同阐释,由于脱离了传统媒体职业伦理的束缚,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将“争端”融入日常生活中。相对而言,这种与日常生活接壤的“争端”更接近于文化议题,有别于经济、政治、军事等严肃的专业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绪(情感)与事实(理性)同等重要。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涉外文化争端的情感或情绪倾向,以及一些中国网民具有需求上的“强社会参与”、思维上的“简单化”、行为上的“暴力性”、政治上的“激进性”等典型特征[3],网民在涉外文化争端中发散和表达民族情
上一篇: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隐忧
下一篇:对外传播中国话语体系精神内蕴与价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