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转生:数字永生下的情感链接建立与伦理反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27
点击量:1001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的交往需求和交往方式不断发生转变。“人机交往”以其永久陪伴、情感支撑的特点出现在现代交往领域,同时,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与虚拟形象的情感链接已经逐渐演化为人们在建构亲密关系过程中的一种趋势。现以约瑟夫·伯杰的感情期望理论为基础,以网络民族志和半结构化访谈为研究方法,通过“AI复活”这一社会现象,讨论数字永生下生者与数字亲人情感变化历程以及这一现象带来的伦理反思,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在当下对于数字永生话题和人机亲密关系建构的理解。
- 【关键词】
- 数字永生;情感链接;伦理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关“数字永生”的讨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巴登、伯顿与泰勒将“数字永生”定义为人去世后主动或被动地以数字形式延续其存在的方式[1]。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数字永生的主要模式为逝者AI,即通过逝者生前的数字影像等作为资源,形成的由机器所训练出来的虚拟亲人[2]。在此背景下,生者可以与数字亲人建立亲密关系并进行沟通,这不仅带来了传统生死观念的颠覆,也使亲密关系的建立由传统的“人人”转向“人机”。因此,借助“AI复活”的话题,厘清生者与数字亲人的情感建立过程以及背后所存在的伦理反思,对于当下进一步从情感维度理解“数字永生”具有重大意义。
(一)技术赋能下的数字永生研究
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到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再到可自由设定的虚拟人物形象,数字生命逐渐具备“人格化”的可交互性。学者曾一果、昂振指出,数字生命主要包含了人工智能程序、虚拟数字人、数字永生等三类技术实践[3]。在数字生命的演变过程中,学者最初注重数字生命所具有的“人”的特性,韩秀基于媒体等同理论和人格理论指出对社交机器人的研究,本质上是对人的研究[4]。
伴随着人机交互性的发展,“数字技术”与“生命体”的结合使得“数字永生”话题更为凸显。对于数字永生的探讨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于数
上一篇:手机另一端:留守儿童家庭的媒介化
下一篇:线下断亲与线上缔亲:“赛博亲人”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