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新闻形式创新论
作者:王辰瑶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27  点击量:995次
【摘要】新闻业在面临环境巨大变化时进行了大量的新闻形式创新,以期适应变化和谋求新发展。但新闻形式创新行动本身并不一定带来正面效果,它也可能产生大量关于新闻形式的困惑、退化,甚至会影响新闻的存在根基。因此,理解新闻形式的创新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类实践理论知识将帮助行动者增强对新闻形式创新的自觉和省察,减少盲目性。本研究认为不能仅靠传统的“题材”和“体裁”分类来理解新闻形式,还需从系统功能的角度理解新闻形式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闻形式创新,遵循着外部转化、内部重组和优化功能的一般机制。数字传播环境加速了新闻形式创新的外部转化,但对内部重组的冷静思考以及新形式是否能优化而非损
    【关键词】
  • 新闻形式;新闻创新;系统论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新闻业被认为出现了多重危机。近年来,笔者在新闻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直观感受到的一重危机是“新闻形式的危机”。在这一危机下,新闻使用者经常发出对新闻媒体的指责——“没有新闻可报了吗?”新闻生产者也常陷入自我怀疑——“我做的还是新闻吗?”甚至,在分析近些年国内外获重大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时,这样的诘问都会不时出现。 “什么是新闻?”再次成为无论是新闻实践还是新闻研究都绕不过去的重大问题,考虑到信息环境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并不轻松。只考虑“应然”问题,难以解决理念与实践日益增大的落差,甚至会因此产生理论无用的轻蔑;只考虑“实然”问题,就像不少研究所做的传播效果“测量”,按照目前的知识看,新闻恐怕难逃悲剧的命运。如2018年,三位麻省理工研究员在Science期刊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虚假新闻比真实信息更有传播力,大数据分析证明,在社交媒体上前者总是传播得更广、更快也更深,[1]但好在真正的社会行动并不会割裂应然与实然。正如德国学者韦伯在对社会行动类型化的同时也高度关注社会行动的正当性问题[2],若非如此,我们恐怕很难理解行动的“意义”。做新闻也是这样的社会行动。一方面,当下出现了不少关于“这还是不是新闻”的争议,归根到底是公众对打着“新闻之名”的文本还能不能履行新闻功能、体现新闻对社会认知秩序的价值贡献产生了疑问;另一方面,进入全媒体时代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视”为上策:三重勾连视角下老年   下一篇:AI共生:AI世代的特点与行为特征探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5期 总第569期 出版时间 2025年5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