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融媒体·新实践
《人民日报》对二十大宣传的创新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8
点击量:1995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民日报》作为担负着深入宣传、阐释二十大报告任务的主流媒体,推出了系列融媒体作品并在人民网设立“党的二十大报道专区”和“大型融媒体报道专题”。从内容生产和知觉传播两个方面来看,《人民日报》的融媒体创新实践呈多模态报道模式。以《人民日报》对党的二十大报道为例,针对出现于文本和传播事件之中的现象,通过研究多种符号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新闻作品,考察多模态融媒体新闻的模式属性及传播潜力。
多模态研究视角关注于各种特征模型的交互作用和对信息内容的多模态感知分析,以接收者为导向,强调接收者的选择、兴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初多模态研究通过使用语言学模型,将交流中的不同传播类型归纳为“类型语言”,比如视觉传播可描述为“图像的语言”,音乐传播为“音乐的语言”等。罗兰·巴特通过设计符号模式概念框架,探索出多模态传播的一般性原则,并发展为研究文本和图像与多模态文本的整合方式的理论。图恩·梵·迪克在《Multimodal〓Discourse》中则将多模态研究分为四个层次:话语、设计、生产和分布,将媒介视为“不那么系统性组成的符号资源”,依赖文化含蓄意指和经验性隐喻来生成意义。[1]从多模态视角分析《人民日报》关于党的二十大报道的融媒体新闻作品,可以从数据资源层、学习感知层、情感增量层三个方面对多模态交流中所使用的素材资源和对使用资源来进行沟通和表达的方式进行研究。
一、数据资源层:集成与细度分解
《人民日报》依托强大的平台和数据采集势能,实现了文本、图像和视频新闻素材物质与非物质、原生性与再生性的数据资源积累。因此在融媒体产品的完成中,一方面,根据各存储要素的属性、特征、表现划分出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再聚合分散的数据存储要素,使报道深度有序。[2]另一方面,通过文本综合、平台分类、主题聚合、时
上一篇: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中国概念
下一篇:讲述中国的“他者”之声:《百年大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