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依赖到本能隐抑:智媒时代的“反向驯化”现象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28
点击量:3036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智媒体时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在变革媒介技术的同时也被悬置于媒介技术营建的环境之中,其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人类自身创造的媒介化环境的影响,在不自主的情况下持续地被动改变,被打上媒介技术的“烙印”,并受到来自媒介技术的“反向驯化”。强调媒介对人“反向驯化”的目的,并非是站在技术悲观主义者立场对媒介技术做简单的否定,也不是要重回“技术还原论”的窠臼,而是通过“冷思考”来为智媒的发展厘清思路和扫清道路。
【关键词】智媒体;反向驯化;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沉浸媒介
2017年11月,在里斯本举行的年度网络峰会开幕当晚,著名科学家霍金针对地外生命与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人工智能,霍金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内心矛盾:“人工智能的兴起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事情,也可能成为最美好的事情。”比尔·盖茨、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等互联网企业家都曾警告说,人工智能可能是对人类生存的一个威胁。[1]
同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抱有忧思一样,传播学者对智媒体的兴起及其可能带来的各种“负效应”一样充满了担忧。所谓智媒体,是指“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生态系统,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2]学者们从媒介伦理出发对智媒体可能造成的“信息茧房”“全
上一篇:算法型信息分发:技术原理、机制创
下一篇:中国编辑思想的早期萌发与历史性成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