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微信版
- 【关键词】
- 人工智能;主流媒体;内容赋能;平台建设
从ChatGPT官宣到Sora问世,仅一年多时间,以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落地,一场内容生产领域的效能革命正在席卷传媒业。在数智化浪潮推动下,从AI系统的研发和平台的接入,到AI参与新闻生产提质增效,再到AI服务平台和产业链的打造……近年来,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布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智能化转型战略,并取得了丰富的探索成果。
一、主流媒体向AI探索的成果
(一)自主研发和联合共创
目前,一些媒体已经研发并升级了专有自主标识的智媒AI平台和工具应用,例如:《人民日报》的“创作大脑AI+”;央广网的“人工智能编辑部”;新华网的“AI采编助手”——“妙笔”和“生花”;上海广播电视台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推出的“Scube智媒魔方”AIGC应用集成工具等。一些媒体与国产互联网大模型、高校科研平台深度合作或挂牌人工智能实验室,例如: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百度文心一言开展深度技术合作;澎湃新闻等国内数十家媒体成为文心一言的生态合作伙伴;重庆卫视、深圳卫视等媒体联合腾讯混元共建人工智能融媒体创新中心;《海南日报》分别与腾讯混元和海南大学联合挂牌海南日报AIGC创新传播实验室……以人机协同为新质生产力的智媒体成为主流媒体发力的方向和趋势。
(二)内容赋能和流程重构
从AI创作、AI海报到AI生成式视频,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内容输出提供了更多创新产品选择。2024年,主流媒体纷纷推出不同类型的AI视频产品:央视网的文旅宣传片《AI我中华》;央视频的AI短剧《中国神话》;上海广播电视台的AI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在AI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这些偏文化、旅游、公益类的AI视频产品带来惊艳的视觉效果和多元化的创新表达,很多都成为刷屏爆款。
人工智能在新闻采编业务层面的提质增效,不仅体现在内容产品的赋能上,还体现在采编业务的全流程重塑上。从虚拟数字人主播、音频配音、视频剪辑、生成字幕、采访录音、智能成稿再到选题策划、稿件的审核、全渠道分发、舆情监测等,AI已经在全采编业务流程中参与“上岗”,AI承担更多基础性、重复性工作,让采编人员能够把精力集中到更加具有创意和智慧的业务中去。
(三)服务平台打造和产业链延伸
国内一些主流媒体已经开始探索通过升级自主研发的开放式智能服务平台,同步打通政务、商务、服务边界。除了向用户提供AI内容生产、AI内容审核、AI内容分发等内容输出一站式解决方案,还能够针对舆情报告、大数据分析、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提供AI解决方案,深度介入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各个环节,建设“AI+”内容产业,打造商业化全链路和多元化商业模式。
由此延伸的产业链条,比如一些突出传媒产业的文化创意和产业关联的项目:数字文化古迹、数字博物馆、数字车模等,又借助AI技术进一步拓展了传媒产业链附加值。更多资源平台的打通,更多价值链、产业链、管理链的聚合,可以为媒体开辟新的经济增长赛道,创造新的价值和商业机会。
二、《海南日报》向AI探索的实践
近年来,为推进媒体高质量发展,《海南日报》也在加快融合发展,逐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上的应用,调整能力及角色定位,积极打通AI行业合作及资源,为步入“智媒时代”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在内容赋能层面
《海南日报》2022年就开始进行AI技术赋能新闻生产的早期探索:2022年7月25日,《海南日报》首个虚拟数字主播“海蓝蓝”上线,借助智能数字合成技术,“海蓝蓝”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进行每日资讯的实时整点播报。
202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海南日报新媒体策划推出创意视频《海南底色》。通过AIGC全新视觉元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实现了画面的多元及创新表达。2024年4月13日,海南日报AIGC创新传播实验室联手腾讯混元大模型推出的AI文生视频《新质海南》,被《人民日报》、潮新闻、澎湃新闻、读特新闻等纷纷转载,全网播放量超10万+。2024年6月22日,世界雨林日,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又策划推出了AI视频——海南版《神奇动物在哪里》,视频利用AI技术,将热带雨林的珍稀动物与海南大美城市风光结合,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奇妙旅行……
(二)在平台建设层面
2024年3月24日,海南日报社、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三方代表为“海南日报AIGC创新传播实验室”揭牌,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验室的成立是媒体与高校联手积极拥抱新技术的生动实践,也是业界与学界在技术赋能文化思想工作方面的有益探索。
2024年7月3日,海南日报社、腾讯混元大模型AI融媒体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举办。双方共同组建的AI融媒体创新中心,将以AI作为新质生产力,有效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拓展媒体业务的新赛道,用科技赋能助力《海南日报》智媒平台建设。
三、主流媒体向AI探索的反思和应对
数智时代,主流媒体纷纷拥抱AI技术,势不可逆。AI给传媒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主流媒体应当冷静反思并主动应对AI应用带来的“信息危机”,明确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适用边界、伦理规范、版权标准、审核机制、监管机制等,从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媒体,尽可能规避其局限和不良影响。
(一)防止内容同质化,警惕创新力退化
主流媒体在现有各类通用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上,有内容同质化倾向,一些动画视频和AI设计的海报,不同媒体使用了同一种模型的同一类风格生成,输出的视觉效果雷同,内容流于平庸。而数字技术的过度炫技和滥用容易导致大众审美疲劳。另外,媒体从业人员还可能由于过度依赖AI工具逐渐丧失创新力。因此,主流媒体在AI赋能内容生产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AI模型训练与沟通,形式上解锁个性化创意,内容策划上要强调独创性。同时,明确AI作为内容生产的辅助工具,重点应用于重复性、标准度高的工作,而人的价值判定、意识形态把关、创意需求、情感交流等提出问题与描述需求的能力不可替代。
(二)防止信息造假,预防算法偏见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因为缺乏一手信源、现场信息和细节,其真实性难以保证。多模态虚假信息的生成,给新闻来源和真伪的识别带来挑战。文字、图片、视频造假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此外,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限制,其生成内容可能会存在影响新闻客观公正性的偏见。这些算法偏见表现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倾向性、信息筛选的不公正性,包括文化偏见、性别歧视等。因此,提升和加强媒体智媒素养尤为重要。媒体要对审核团队进行AI内容审核把关定期培训,使用专业的审核系统、审核人员,设置科学的审核流程,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在模型研发和训练中,使用更具代表性、更多样化的数据,减少因数据偏差带来的算法偏见和事实谬误。
(三)防止隐私泄露,注意版权问题
AI赋能新闻生产还面临技术对隐私信息和版权的挑战。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前期输入海量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和训练,而这些信息往往未经有关数据平台或用户许可,有些被非法收集、过度挖掘,从而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此外,AI在数据和信息版权方面也存在争议。
这除了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AI与传媒业相关的法治管理规章,在战略层面进行规定和指导外,还需要媒体从数字系统底层开发阶段就针对安全检测、版权保护、行业标准等形成模型和标准,对侵害个人隐私、信息版权等情况进行预警、响应和处置。
作者简介:楚煜,海南日报社新媒体部副主任(海口 570216)。
编校:张如铁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