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图书出版机构及其影响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07
点击量:542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随着抗战形势变化,大约有96家图书出版机构选择内迁重庆。图书出版机构内迁重庆,不仅动员民众参与到抗日救亡中,有力支持了抗战,也保存了图书出版界的有生力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图书出版业“东重西轻”的状况。
- 【关键词】
- 全面抗战时期;图书出版机构;内迁重庆;影响
20世纪30年代,“我国大致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北平(今北京)、天津、广州等几大城市为次中心的出版格局”[1]。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先后陷落。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陆续失守。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中国东中部很多地区沦为战区或沦陷区。随国民政府迁渝,文化机构、学术团体以及高等院校也纷纷西迁重庆,处于沦陷区的部分出版社、报社(一些有图书出版业务)、书店(同时兼营图书出版业务)、书局、印书馆为躲避战火,或迁址重庆,或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还有一些迁渝的机构、团体或个人创办新的图书出版机构,重庆逐步发展为战时中国的出版中心。
一、全面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图书出版机构的发展态势
全面抗战期间,重庆的图书出版机构总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说法认为,经国民政府图书审查处注册行文审批的出版、发行机构共404家,加上未登记注册但出版的,共644家,出书8000余种。[2]《重庆市志·出版志(1840—1987)》则提出“抗战时期重庆有出版社和兼营出版的书店300多家,共出版各类图书6000多种”[3]。以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为时间筛选依据,并与《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三卷》《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版史》《薪火新传:抗战时期文化机构大迁移》《民国出版标记大观
上一篇:作为情感的“人民性”:解读“勿忘
下一篇:孙瑞芹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