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危害及应对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4
点击量:2185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模糊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方式私密化和传播环境立体化的特征,进而几何级篡改历史记忆,破坏国家认同的基石;隐蔽性解构历史定论,瓦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沉浸式消弭历史自信,阻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有效提升我国智媒空间的价值观传播实效和治理能力,需厚植历史根基,构建“智媒+四史”历史观教育模式;打造宣传队伍,推进主流媒体和智媒深度融合;提升大众智媒素养,以民智主导智媒;净化智媒生态,加强传播空间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瓦解虚无思潮嬗变的现实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这深刻揭露了其唯心属性和反动底色。基于社会化媒体、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科技革命标志性技术的智能媒体已经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媒介环境,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媒浪潮沉渣泛起,是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任务。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高度隐蔽、深度渗透、广度蔓延的发展势头,必须认真审视当前智媒构建的传播环境,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特征,从而有效应对虚无泛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模糊化
智媒时代是泛新闻传播的时代,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人媒交互更加强烈,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难以界定,极大降低了历史叙事准入门槛,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提供了更为隐蔽的动态环境。历史虚无主义者能够深度隐匿并随意切换身份,如先作为历史揭幕者将严谨的历史问题转化为普通的社会议题,利用时间或事件节点抢占话题首发。再化身意见领袖推波助澜,通过放大细节、制造谣言、极端推理、恶意揣测等方式迷惑大众。最后作为普通受众响应号召,进行观点再生产和转载扩散。三种身份的灵活转换为保持话题热度、操控舆论
上一篇: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语言样态探究
下一篇:在主题宣传中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