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传与受”:供给侧特征、用户行为与需求空间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30
点击量:5323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从考察短视频“供给侧”的主要特征起步,进而描述了短视频用户的行为与社会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需求的满足和未来的可能性空间,以期为人们在决策逻辑上把握未来短视频传播的机遇与“风口”提供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参考。
短视频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表达形式,其易制作、快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信息流动与内容产业中的特殊地位。5G时代来临,基础性技术支持逐渐完备,短视频平台迎来进一步拓展市场、成为5G时代真正“底层性应用”的大机遇,同时也面临内容消费形态变化、终端变化等新挑战。本文就短视频使用者的基本特征与潜在可能展开探讨,以期为人们把握未来传播的机遇与“风口”提供理论逻辑上的参考。
一、短视频播主账号的基本行为特征
从内容生产行为来看,短视频“不同于长视频的内容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娱乐性和观赏性,功能相对单一。而短视频碎片化的信息形态,不仅契合了当前用户的触媒习惯,还在客观上提升了单个信息的价值密度”。[1]本课题选取抖音作为案例。抖音播主共分为随拍、政务、剧情、亲子、体育、时尚、汽车、泛生活、动植物、创意、娱乐、旅行、图文控、二次元、才艺、科技、游戏、美食、校园、文化教育、明星、户外这22个大类。根据用户粉丝量,对播主账号进行均匀抽样,分类均抽样100条(其中户外分类用户较少,抽样50条),对播主相关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一)随拍类播主作品数量最多,政务类播主播放量最大
从播主的视频产量来看,不同视频种类的播主间视频作品数有较大差别。随拍类多为普通用户随手拍摄和记录,此类短视频作品数最多,高达4
上一篇:坚定政治方向 创新电视报道
下一篇:对外传播“内宣思维”的理论深解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