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对“五要五不要”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8
点击量:7733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目前,互联网深刻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网络舆情引导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与舆论进行互动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适应的常态,是考量党政部门执政能力的需要。党政干部必须了解舆论生态环境,加强互联网思维,熟悉和适应网络传播规律,养成并提升媒介素养,懂得舆情应对方法。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要区分不同情况,做到适时适当科学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把网络强国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当前,“快速传播失真、表达观点极端、情感传递情绪化等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舆论产生的新情况,严重考验着政府的舆论引导与危机管理能力,这对新时代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1]。舆情回应需要一个复杂的研判、协调、权衡过程。党政干部要加强互联网思维,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要区分不同情况,做到适时适当科学回应,从源头上预防并减少、杜绝舆情应对处置中的各类次生舆情,从而赢得民心与尊重。
一、要及时回应,不要匆忙定性
“早讲事实、重讲态度、多讲措施、慎讲原因”是网络舆情回应的基本原则。网络舆情从出现到猛烈蔓延很快,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曝出的第一时间,要第一时间回应,以饱和信息发布占领舆论高地。但及时回应不等于“越快越好”,披露已知事实和官方态度可以快,涉及事实的原因、定性,则不宜操之过急。
(一)要快速响应
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往往涉及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党政部门容易
上一篇:基层社会治理视域下公益实践传播内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介体育传播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