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话语表达与意义建构
以习近平2013—2018年的“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28
点击量:3929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以习近平2013—2018年关涉“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为研究对象,运用积极话语分析方法,以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一带一路”的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研究发现,在各种国际场合,习近平阐释“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议题广泛而主旨明确,在话语表达中运用多种语义资源对“一带一路”的定位、实质、内涵和效果做了清晰说明。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话语反映出“主体间性”认识论,蕴含着中国的外交思想。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一股逆全球化的风潮在全球蔓延: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实行“美国优先”政策,极右势力在欧洲泛滥,这些情况“从不同角度都折射出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国家已呈泛滥之势”[1]。曾经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欧美各主要国家,如今却在冲击和迟滞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依据自身的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全球发展趋势与要求,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一旨在促进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在对“一带一路”定位的认知上,不同国家基于本国的需要有着不同的认识。从温和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来看,中国和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建构,其实质是个体(中国)、社会共同体(国际社会)以及认知对象(“一带一路”倡议)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国家之间的交流犹如一场对话,一场好的对话是对话者之间能够清楚了解双方的意图和想法,并基于各自的利益进行协商,最终达成共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当前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传播上似乎并未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告知世界。
那么,如何向国际社会更好地解释和说明“一带一路”?我国国家领导人对“一带一路”的直接表述是对“一带一路”所做的最好说明。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上的公开话语,既是向世界传达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立场态度的重要
上一篇:从“真相衰落”到“后真相”论的破
下一篇:把好关口,坚守真实,不能自毁新闻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61234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6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