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日报》社论的语言风格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28
点击量:3586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党报具有引领社会舆论主流的作用,《晋绥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肩负着国内外政策宣传的重任,同时也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晋绥日报》社论在语言风格上的通俗性、时政性、生动性,使其具有语言的内在价值及其社会实践价值、文化价值,且对现今纸媒行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晋绥日报》社论及其发展
《晋绥日报》的前身是《抗战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并于当天发表了题为《本报今后的任务》的社论,一直成为晋绥地区的重要信息渠道。随着国内形势复杂的变化,《晋绥日报》的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最终在1949年停刊,其间发表社论共计323篇,转载他社社论共计319篇。
毛泽东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甘惜分先生认为:“社论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编辑部的权威言论。”“它反映并传播特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2]
党报的社论尤其具有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晋绥日报》作为晋绥革命边区的党报,其社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具有宣传国内外政策和指导引领百姓的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政治色彩浓厚。《晋绥日报》社论的编辑内容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主旨,它作为一份地方性的党报,受众大多为边区老百姓,所以具有很强的亲民性。《晋绥日报》要求关注社会时事,因此具有社会言论性。总的来说,《晋绥日报》社论的编辑理念讲求政治性、时政性、亲民性、社会性。
二、《晋绥日报》
上一篇:“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性变革与中国
下一篇:视觉领先·形态多样·精准创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adminuser0年前
612340年前
adminuser
612340年前
adminuser
61234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61234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61234
adminuser
adminuser0年前
adminuser
admin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