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新中国早期电影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作者:王 谦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4  点击量:2190次
【摘要】新中国早期电影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政策上对电影的严格把控决定了电影的风格样式和主题内容,此时的电影现象依附于党和国家的政治表达,电影在经历了多次的压制与重生后,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够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又符合民众审美需要的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社会生产关系得到根本性变革,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正在全面转型与重建当中,中国正处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从推翻封建王朝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饱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从苦难中走出来,成为当家做主的主人,此时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达到空前凝聚,人们怀着对社会主义的畅想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这一时期的电影文本围绕时代的背景,有对旧社会的“痛恨”,又有对苦难的“感伤”,有对时代的歌颂,又有对当下的讽刺,多重电影维度的建构,都浓缩着新中国意识形态的传播。   一、“十七年”电影的时代背景   “十七年”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电影现象依附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的转型与重建,电影中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变成从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产品,是具有政治属性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首先,新中国的文化领域需要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封建的、买办的旧文化。其次,建立起一套适用于中国新社会、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的文化系统,它应该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而又大众化,它需要强调“政治是文艺的风向标”,放大政治对生活的影响,凸显出中国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出版行业转型研究   下一篇:《人生一串》:日常生活的“诗意”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3期 总第555期 出版时间 2024年3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