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媒介、话语与性别:虐童报道中女性形象研究
以“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为例
作者:罗 汉 邹月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30  点击量:4261次
【摘要】通过对“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媒体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探讨了事件中女性形象刻板建构及女性话语遮蔽等议题。媒体在呈现事件真相过程中,消解了女性角色的多重社会意义与主体性价值。这种带有媒介性别政治和消费主义逻辑的叙事话语,不仅遮蔽了媒介话语中性别权利不平等关系,也折射出当下中国媒体转型所面临的媒介伦理困境。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从2013年“温州虐童事件”到2017年“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等有关报道,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随着各类虐童事件在大众媒体中的不断曝光——不可否认这些肇事者/方的不当行为在道德上和法律上都要受到相应制裁——然而事件中“女保姆/保育员”“女幼教”“受伤母亲”等性别身份在媒体中被不断凸显,使得女性作为重要的媒介话语和意义元素,在虐童议题的舆论建构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大众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中介”,而舆论中女性叙事视角的缺失及女性主体身份弱势,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相关事件中女性形象的认知。 关于“虐童事件”的相关研究,不少学者从舆论传播、谣言传播、媒介伦理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王婷以系列“幼师虐童”事件网络报道为例探讨网络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意识[1]、朱萍对新媒体环境下幼师群体报道失衡分析[2]等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以“温州虐童事件”报道的分析,指出央视《看见》节目试图借助颜艳红这一案件重新打造媒体叙述框架,在这一框架中颜艳红是个兼具了“草根阶层”“农村”“女性”等多重身份的“90后”主人公,而“出身”所暗含的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教育”所指向的后天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不合理,以及“爱情”所挟带的传统的两性不平等关系成为事件悲剧的原因。[3]可以说,审视媒介在性别话语塑造以及女性形象建构中的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试论人物通讯播音的气韵生动   下一篇:经济导向与文化环境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2期 总第554期 出版时间 2024年2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