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网络谣言的生发与舆情治理对策
作者:陈 芙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30  点击量:4175次
【摘要】网络谣言的把控和治理不仅属于互联网内容建设的一部分,也已然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界定网络谣言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驱动谣言产生的活跃话题和谣言背后的话语失序与网络舆情场,并对由此引发的舆情治理给出了几点建议。
、“谣言”名辨   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2020年1月28日发文专题讨论治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谣言问题的文章指出,“谣言”是生活用语,法律对谣言表述为“虚假信息”。那么,谣言究竟该如何定义?“谣言”这个词最初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语篇中应该不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们常用的将其理解为民间社会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信息传递形式。如《左传》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之说,取义为凡夫俗子口中之言,与我们今日对谣言的定义显然不是一回事。我国古代就有“采风”的传统,古代贤者为政要求下官“风闻言事”,即采集如风般自由传颂的民谣来体察政情得失、民情哀乐。《国语·周语六》载范文子语:“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即谣言不仅可以用来“诵谏”,起下情上达的监督作用,还可以辨别殃祸吉福。美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将谣言定义为“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这说明,这两位语境下的谣言,从客观上讲,内容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谣言是一种真实性不确定的社会表达形式,它与民众所关心信息的透明度和重要性相关,反映了公众的关切与共鸣。 今天我们汉语语境所说的“谣言”则更多地带有一种态度与立场。现代汉语语境中谣言的语义多指向“虚假的信息”,即在攻击、贬损、误导、骗财、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人民日报》对俄社交媒体传播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2期 总第554期 出版时间 2024年2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