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乡村家庭媒介空间中人主体性生成的历史考察
以甘肃省滋泥水村为例
作者:关琮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1  点击量:12175次
【摘要】在媒介与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中,对人主体性的认识和发掘与现代媒介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被广泛关注。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与现代性的发展同步,是乡村媒介空间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现代媒介技术启蒙与国家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家庭媒介空间的变革上。通过考察农村家庭媒介空间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重新发现国家在塑造村民以现代媒介观念和媒介自主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性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一、问题提出   主体性是人自由能动的、有目的地活动的特性,是人在处理社会关系和开展社会实践中自主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是人、社会关系、外在环境相互建构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社会空间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乡村社会空间中重塑了农民的主体性并形成了新型的乡村社会关系,比如国家以宪法的形式将农民作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主体进行了制度确认,通过在乡村开展政治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重建,让农民获得了政治主体性,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文艺改造与基层文艺实践让农民获得了文化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一个基础问题……一部现代性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一部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与转换的社会史、实践史。”[1]作为现代性重要表征的现代媒介在人主体性建构的社会实践中作用日益显著。受此影响,在媒介与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中对人主体性的探讨正在逐步升温,比如赵月枝关于乡村振兴主体的探讨,李红艳以农民为中心视角对网络时代农民信息获取与信息实践的考察,沙垚关于农民文化主体性的探究,以及孙信茹从主体性角度对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体媒介活动的考察等。上述研究另辟媒介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路径,重新考量了人与媒介的关系,从关注媒介对人的影响转向关注媒介实践中人主体性的彰显。目前关于乡村媒介实践中人主体性的研究集中在新媒介实践中对人主体性的重新发现。比如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转场与规训:空间理论视阈下“三农   下一篇:乡村网红的圈层突围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