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纪实影像视域中红旗渠形象的建构与演变
作者:李乃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23  点击量:8998次
【摘要】借鉴叙事学和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六部以“红旗渠”为拍摄对象的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文本进行历时性分析,从故事与主题、典型人物、时空坐标与制度三个维度出发,阐释这些纪实影像的创作者是如何将红旗渠、红旗渠精神与历史环境、时代语境进行嫁接的。
一、研究缘起、对象与问题   红旗渠是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一条人工灌溉渠,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宣传史上的典型——对红旗渠的记录和对红旗渠精神的塑造历时半个世纪之久,重访和复述时断时续,但是从未终止。根据红旗渠景区官方的表述,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当代红旗渠精神则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在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当中,“树立典型和模范,是权力规训民众以实现肉体支配和精神驯服的重要方式……秉权者将以某些特定方式,例如刊登典型报道、举办大会、上演文艺节目等,通过对于事实的有意识筛选,包括强调、遗忘、扭曲乃至被完全彻底地改写,来重构这一事件”。对于红旗渠精神的每一次重新叙事,既是对历史语境的回应,也是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与雷锋、吴满有等典型人物的立体丰富相比,红旗渠的元故事极其单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克服长期缺水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历时十年,凿开太行山,引漳河水入林县。”但不同的对话和表述方式依然展现了新的记录者对于当下的重新认识。 本文根据材料的可得性,在50年间有关红旗渠的纪实影像选取6部作为分析对象。它们虽然侧重点各异,拍摄主体各异,但均以红旗渠为创作主题,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时长均在30分钟以上。令人遗憾的是,笔者未能寻获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如何守正创新服   下一篇:5G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信息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2期 总第554期 出版时间 2024年2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