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探析
以《大河报·河之洲》为例
作者:余沐芩 杨萌芽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0  点击量:12517次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重塑了新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语境。对于纸质媒体如何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探讨成为无法回避的新课题。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推陈出新屡获好评,使相关研究成为热点,但对传统纸质媒体关注较少。以《大河报·河之洲》为切口,从选题、话语和传播进路上提炼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在传统文化传播上的宝贵经验,同时反思这一过程存在的问题,如仍然抱守报纸本身、缺乏互联网思维等,并试图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与大众文化结合,融入现代话语体系,在移动互联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体快速寻找相关议题进行内容制作和传播,在荧屏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如同一股清流为受众带来精神的享受和别样的视听体验。但大多数传统纸质媒体依然没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寻找到自己的着力点,丧失了原本以深度、厚度见长的优势。本文以《大河报·河之洲》(以下简称《河之洲》)为例,探讨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播上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给予其未来发展中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河之洲》传统文化报道的文本分析   《河之洲》作为《大河报》的文化周刊,在纸媒紧缩、文化类副刊面临重新定位与包装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传承着《大河报》创刊22年以来关注文化现象、服务文化市场、注重文化报道的媒体基因,依托《大河报》众多阅读受众和区域主流宣传的品牌优势,突出文化色彩、原创与深度,在传统文化的报道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河之洲》的《深读》栏目,以每期“一个封面+一个通版”全方位地寻找、捕捉、挖掘本土文化新闻,分析文化热点现象,引导文化舆论,提倡文化新声,力求通过文字的表现力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自2016年8月13日正式出版以来,截至2018年10月19日,《河之洲》已经出版了100期。文章旨在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传播视野下中国古牌坊的媒介特征及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3期 总第555期 出版时间 2024年3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