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互联网”概念的媒介生产路径
作者:刘莲莲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23  点击量:2418次
【摘要】将“Internet”翻译为“互联网”已然是一种共识。然而,这一外来词汇是如何在中文中最终确定为“互联网”这一概念的?这一问题并没见诸报端。通过对《人民日报》关于互联网议题报道的历史梳理,发现“Internet”一词首先唤起的是对物质形式之“网”的想象,并在与物质之网进行勾连的过程中受到了翻译规则、历史和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互联网概念的隐喻和政治。这一概念的隐喻和政治维度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中被忽视了。
“Internet”为外来词汇,有多种翻译方法,现在最为通行的用法是“互联网”。在这一概念中,“网”属于汉语中的固有词汇。早期《人民日报》关于“互联网”的描述没有统一的名称,“信息网络”“上网”“因特网”“网络媒体”等均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出现过。那么,在媒体中,“Internet”是如何统一翻译为“互联网”的?本文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新闻文本的分析来探讨“互联网”这一词汇是如何在大众媒介中得到生产的。   一、《人民日报》新闻话语中“互联网”的概念史   《人民日报》报道中“互联网”概念的形成与其1984—1993年间对网络技术的报道有关,但其概念的起点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时间。鉴于本文仅关注1984年以来《人民日报》关于互联网议题的报道,因此,在勾勒“互联网”概念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仅选择对1984年以来的报道进行分析和描述。 (一)“信息网络”与“信息网”:互联网的前世 1984—1993年间,《人民日报》关于前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报道常以“计算机网络”“信息网(络)”指称互联网接入Internet之前的电脑网络。“信息网(络)”在这一阶段具有两种相互联系但有着较大区别的指向:第一,信息网专指搜集经济、社会方面专业信息的、不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平台和手段的组织架构;第二,信息网专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意识浅析   下一篇: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播与当代价值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3期 总第555期 出版时间 2024年3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