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借助热点话题 探索立体化传播路径
——《医药卫生报》“医患好故事”栏目报道心得
作者:陈琳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10-20  点击量:2710次

医疗卫生行业与千家万户的健康息息相关,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行业。近年来,不时发生的医闹事件、暴力伤医事件,把医患关系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作为在医疗卫生行业从事多年采编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我的所见所闻是:绝大部分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绝大部分患者通情达理;无论是在省级医院、市级医院,还是在基层的卫生院、村卫生室,都能听到、看到发生在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如何把这种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扭转人们对医患关系的误解呢?作为专门报道医药卫生行业的报纸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医药卫生报》也有意借助这个热点话题,尝试进行多媒体联动传播的方式,在谋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同时,探索媒体融合的合理机制和方法。


一、设立报纸专栏〓讲述医患好故事


从2015年12月8日起,我们决定在头版开设“医患好故事”专栏,讲述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有意思”定位于或感人、或有趣、或特别,注重故事性,力求平实、朴实、真实。

截至2017年8月11日,我们一共刊发了110个发生在医患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医护人员提供的新闻线索,有些是我们记者采访时偶然所得,有的是患者家属直接找上门来的真情讲述。事实证明,医患之间的故事远远比我们设立专栏之初设想的要精彩得多。

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急诊室、病房、重症监护室。如《重症监护室里的生死争夺战》,说的是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位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病情出现反复,一周内心脏停跳23次,医生护士在最危急的72小时内,从未离开过这位重症患者。医务人员的努力使患者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发生在医生休假旅行或是去约会的途中。如《约会路上,他救了一个人》,说的是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李笑展情人节在去约会的路上遇上出车祸的老人,第一时间为其进行心肺复苏,并配合随即赶到的120急救人员共同施救,成功地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的是省级大医院的知名专家,有的是村卫生室的普通村医,还有的是医院的后勤工作人员。如《午夜“惊”铃》一文,说的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主任李德宇,半夜被外地一位14年前的患者家属的求救电话惊醒,他急忙通过电话指导当地医生紧急处理病情,第二天又为转院来的患者做了高难度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位村医,口袋里天天装着两样救人利器》一文,讲的是邓州市乡村医生曾伟,常年口袋里放着速效救心丸和银针。原来,农村老年人多,很多人都缺乏照料,他在街上时常会遇到晕倒的老人,有的老人因抢救不及时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于是,他就随身带着这两样东西,以便及时对患病的老人施救。《为患者找玉佩》一文,写的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总务科刘赛勇费尽周折,终于从下水道里帮患者找回了失落的玉佩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有的是医生的精心呵护、无私付出感动了患者及其家属,有的是患者的细心、体谅温暖了医护人员。《为了给患者找救命药,医生奔波了一夜》一文,说的是温县人民医院医生苗小勇为给一位做透析治疗的患者找特效药(因病情少见,医院库房没有),连夜开车跑了两个县(市)才找到的故事。《重症监护室里,患者家属用针线缝出情谊》一文,说的是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执意要为护士长缝衣服口袋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还有别样的视角或特别有趣的主人公。如《表面的粗鲁,其实是特别的温柔》一文,写的是遇到特殊病人为了顺利施救,医务人员往往不得不采取一些貌似粗鲁的动作。比如为了让醉酒的患者配合治疗,要死死按住他的手脚;为了抢救心衰患者,要大力进行胸部按压等。而这些“狠心”的表现又常常被人误解。其实,这样做才是最特别的“温柔”。《铁杆儿粉丝十年只认一个医生》一文,说的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志宏有个超级粉丝,十年来,他到哪儿工作,那名粉丝就到哪儿看病。而这样的情形在医院并不算特殊,因为“每位医生都有几位这样的患者”。

在叙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求记者只做一个旁观者、记录者,让故事说话,以小见大,使“医患好故事”好看、好听、好读。

在医患好故事采写过程中,我们注意精彩细节的把握。提倡在写作时要像相声表演一样抖包袱;抓住一个点,体现患者的真实认知,从患者及家属的感受来写对医生的感觉;善于抓细节,并注意细节的真实性。比如,很多家庭困难的患者求医时,碰到资金不够时来回借钱,其神态、语气一定是小心翼翼的,用轻声请求的语言,不可能是粗声大嗓的。如何真实体现当事人的心境?采访时就要多问:患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打电话,打了多少电话,每个电话用时多久,都说了哪些话,被人拒绝时心情如何等等。

本着这样的定位、认知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医患好故事”栏目把一篇篇有血有肉、感染力强、可读性强的好故事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有的读者在给我们留言时说:慈母手中线,护士身上衣。事情虽小,但家属和护士之间的“母女”温情感动了所有人。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医患关系!


二、融合发力〓谋求立体化传播效果


因为我们的报纸是周三报,基本上是两天出一期,在时效性上不占优势。怎样才能让好的作品具有最佳的传播效果呢?我们借力新媒体,采取“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渠道发布”的模式,打出组合拳,使之互相映衬,从而增强传播力。

首先,根据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重点做好微博和报纸的配合。因为微博传播空间更广泛、更迅捷、一天可多次发,刚好弥补了报纸时效性不强的短板。而报纸报道的深度又可以在微博上适时进行链接,以此达到优势互补。

以2016年5月13日发生在郑州人民医院的“袋鼠妈妈”许姝悦的故事为例。当时,记者发现了一张发布在微信朋友圈的故事主人公抱着孩子工作的照片,出于职业敏感,记者迅速对事件内容进行了采访,问清了原委,并及时成稿。由于事件发生时临近周末,不在我们的报纸出版日期,为了尽快把这件事传播出去,就先把故事刊发在了官方微博“@医药卫生报”上,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并形成了新闻热点,引发了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媒体的转发,传播量超百万。

等到报纸出版时,这件事已经在网上传开了,这时如果在报纸上再刊登相同的故事内容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我们改变传播策略,在报纸“医患好故事”栏目刊发了各大媒体报道这件事情的情况。同时,采访了医院、患者、网友的反应,独辟蹊径,使之达到第二次传播高潮。

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事情的进展,并于2016年5月27日,在官方微博及时报道了许姝悦把阿里公益基金奖励给她的5000元钱捐给福利院孩子的新闻。很快,这件事又在网上引发了新一轮传播热潮。至此,我们利用媒体融合发力,谋求立体化传播的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无独有偶,今年夏天,全国多地普降暴雨。微信朋友圈里几张暴雨中医院急救人员光着脚丫蹚着积水赶往患者家里的照片吸引了本报记者的注意。我们在迅速了解故事详情后,及时在官方微博上进行了刊发。很快,这条微博又引起强烈反响,数百人转发并发表评论,向急救人员致敬。最终这条微博也获得了近8万的阅读量。因为这件事已经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我们在报纸上刊发时,结合另外一位急救医生背着七旬患者下楼的新闻故事,进行了组团式报道。同时,以新的事实为着眼点,对这组报道在微博上进行了重新整合编发,链接了报纸上的“医患好故事”专栏内容,引爆了大家的情感点,有超过15万人阅读了这条微博,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了医药卫生报这张报纸和“医患好故事”这个栏目。


三、全媒体思维〓找到媒体融合的短板


在探索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我们逐步培养起编辑记者的全媒体思维模式,尝试着打通部门壁垒,锻炼了大家团结协作和密切配合的能力。

比如,我们除了根据不同的媒体特点,让报纸、微博“错峰”出击外,还学会了利用网络热点主动寻求相关主题予以报道,靠比对效果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去年8月,舆论中最热的除了里约奥运会就是某明星的离婚事件了。其间,围绕爱情主题,我们策划采写了两篇发生在医院的患者夫妇的爱情故事:8月29日,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一场手术正在紧张地展开——躺在手术台上的是患有重度耳聋的84岁老人姚雪竹。为了方便术中沟通,该院特批其82岁的老伴儿党文成守候在手术台边。两位老人手术台边交流时表现出的历经沧桑的深情和爱恋感动了我们的记者。我们在报道里除了写医护人员对老人的倾情呵护外,还对患者夫妇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叙述。刊发时,结合某明星的离婚事件在微博上标注热词进行对比,激起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微博发布之后,阅读量飙升,很快达到50万,引导了社会舆论。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融,是要将传播理念与用户认知打通,传播手段与受众接纳打通,还要将传播方式与大众习惯打通,真正使新闻联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困难:

一是我们的报纸是专业报,受众几乎全部是卫生计生行业人员,所以我们的报纸定位是“专业的角度和深度”,但微信微博的受众有很多是行业外的非专业人士,且微博微信的受众群体年龄、职业也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报纸上的选题进行生硬的“挪移”,而要适应不同受众进行更加精准的调整。当然,我们目前做得还很不到位。二是采编能力严谨有余,活力不足,新媒体采编能力有待大大提高。三是对于微信、微博传播规律把握得还不够精准,有的预期很好,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一些不经意的推送,其效果反而出人意料。四是和受众的互动有待加强,在增强客户黏性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技巧。五是没有完全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绩效奖励机制,大家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下一步,我们将在这些方面再做些探索。

总之,“医患好故事”这个栏目的开设,是近年来我们报纸在新媒体时代,全媒体资源整合、强力推进的一次主题报道;是专业报履行媒体职责和使命,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体现主流舆论的一次主动作为;也是报社创新全媒体传播手段,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的尝试。截至目前,该栏目还在继续刊发稿件,也会在今后的报道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作品,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为医药卫生报社长级干部)

上一篇:浅谈市级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   下一篇:广播时政新闻的创新思维和多元表达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