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中华文化视域下的建设性新闻理论探源
作者:郭讲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5  点击量:575次
【摘要】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传播学业界与学界的想象。在媒介技术主导的现代社会里,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的相互嵌入带动人类知觉空间的快速更迭。自媒体、社交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加速了受众内在安定感的崩坍。处在这样的时代,“新闻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便是如何与受众建立可持续的关系。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缓解或防止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或观看新闻时产生的焦虑和幻灭感”[1]。 西方新闻界长久以来以社会监测者的角色自居,在新闻价值的追求方面强调奇异性与冲突性,认为矛盾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多数新闻从业者所秉承的“客观新闻学”理念亦认为新闻报道的主要职责即客观反映与记录现实,而不去考量被反映的现实是否阴暗,是否全面。在此背景下,建设性新闻应运而生。此一理论源自欧美,是对西方传统的“看门狗”理论的修正。而与此同时,新媒体及社交媒体在建设性新闻方面的努力也在倒逼传统媒体反思自身的报道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丹麦、芬兰、瑞典、比利时等公共电视台都相继开设了一系列的建设性新闻栏目。在我国,从2014年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的倡导和推动,建设性新闻逐步引起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关注。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专门设置了“互联网治理与建设性新闻研究”的创新工程项目。《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还特别增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建设性新闻的论文,旨在将建设性新闻理念与中国新闻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作为视频世界模拟器的Sora:通向AGI   下一篇:融合十年: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回顾与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