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表演性观众:数字化生存与电影受众的媒介身份重构
作者:张 争 靖 鸣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2  点击量:696次
【摘要】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电影受众的媒介体验发生了变化,引发了电影传受关系中受众对自身媒介身份的重构:表演性观众。以“观、玩、演”为表现形式的媒介行为重新构成了受众的身份属性。作为用户生存的受众具身在数字平台行使信息选择权,作为演员生存的受众依托数字化人格进行文本再生产;当电影文本被增殖、挪用,甚至缺席,受众的观众身份也随之重构,映现出再中心化、再互动化、再观众化的时代气象。
“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这一特质将引发积极的社会变迁。”[1]当下,对电影的研究迈入了后电影时代。数字化生存下的电影受众也成为后电影研究的热点议题。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一是关注数字技术对电影受众的媒介体验所带来的变革。数字观影打破了传统的被动观看,增加了受众对电影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和控制权。[2]二是聚焦数字平台对电影受众的审美偏好带来的影响,打破了“专注性影像”的审美特征。[3]三是反思数字文化对电影受众的习惯改变,把电影和观众之间视为一种力求和谐的“视觉交往”关系开展研究。[4]这些观点深刻揭示了数字化生存对电影受众观影模式、审美偏好、理论创造等方面的影响,却局限于电影与受众之间,忽视了具身在数字平台上电影受众的媒介体验变化,致使其媒介功能与媒介身份认知的断裂。媒介身份是受众在媒介体验过程与文化环境浸润中呈现出来的基于生活经验和使用感受的身份认同。[5]电影媒介的演进为既有受众提供了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又重塑了受众,这也在事实上造成了受众的媒介身份重构。那么依托于媒介变革而被赋予的电影受众新身份,与传统意义上的观众身份有何异同?它是如何进行身份重构的?身份转换是否给现有的电影传受关系带来混乱?本文将对数字化生存下电影受众的观影方式、社交模式、文本创作等进行分析,回答上述问题。   一、自我的呈现:数字化人格与观演关系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播的网络共   下一篇: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机遇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