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数字社会背景下媒介救助与公益实践研究
以水滴筹平台为例
作者:王言 刘仲薇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15  点击量:1731次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个体生活方式和权利救济手段的“元创新”和“微变革”,也推动了公众对乡村病患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以乡村病患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弱势群体的媒介救助现象入手,在研究已有私力救济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私力救济对乡村病患这一特殊群体的纾困作用。研究发现,水滴筹平台从接触—使用—效果—未来影响四个方面对乡村病患群体产生了实质性的纾困作用。同时,问题作为纾困路径的衍生物依旧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平台和患者应携手共克难题。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背景下,病患是导致目前家庭重返贫困的重要诱因之一,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贫困家庭需求程度最高的公共服务项目。 个人救助类公益众筹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私力救济的新型表现形式。作为大病众筹的典型平台,水滴筹积极关注如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防范因病返贫。本文以私力救济为理论基础,对弱势群体中的媒介救助现象进行解读,以窥视水滴筹私力救济形式对乡村病患群体的纾困作用。 一、弱势群体与媒介救助   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处于“城强村弱”的失衡状态。乡村病患群体遭受疾病的困扰,处于健康的缺失状态,作为单纯的自然人而言就处在身体素质的弱势地位,生存之本的弱势触发塔罗牌效应,引发数种他类的弱势反应。个人的经济收入往往作为划分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病致贫的现状导致收入水平本就不高的农村家庭更加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依据贫困循环理论“一个家庭是贫困的,因为他是贫困的”,原始资产积累不足以支付大额医疗救治资金,贫困不仅成为大病患者个人和家庭的负担,更演化为代际负担。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三不愁两保障”的基本医疗制度,但是城市与农村在保障水平、缴费标准以及报销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收入较低的乡村病患群体医疗花费更高。此外,农村居民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并非全部采取缴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手机图像传播的新媒体技术价值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婚恋观察类真人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