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网络新媒介诈骗中的沟通话术与心理机制分析
作者:刘俣孜 赵云泽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15  点击量:916次
【摘要】网络新媒介诈骗呈现技术对抗性强、诈骗脚本话术紧跟热点、诈骗手法花样百出、诈骗对象精准化设定等一系列新形势、新特点,已经成为当前高发的新型高技术犯罪。该类诈骗者编制专业“剧本”、话术,与受骗者建立信任关系,使受骗者陷入特定情境并在高情绪唤起和高动机需求的情况下偏离理性认知轨道,最终被成功控制。应对网络电信诈骗,应多方协作,采取创新性、高知识含量的应对方式。
近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各类网络应用的发展普及,电信网络新媒介诈骗成为极为常见的诈骗犯罪手段。不同于传统的浮于表面的广撒网式电信诈骗,如今诈骗者为顺利实现诈骗的既定目标,制定了相当成熟和专业的运作模式,甚至已形成章程化的剧本内容。诈骗者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诈骗对象进行精准定位,在准确把握受骗者心理的基础上,采用专业技术手段与特定话术与受骗者建立信任关系,进而对受骗者进行物质诱骗和心理控制,使受骗者陷入诈骗者设置的特定情境中,在短时间内受到高情绪唤起和高动机需求的强烈影响而产生认知障碍,丧失理性认知的能力,凭借感性直觉作出错误决定,最终上当受骗。本文从网络新媒介诈骗的特征分析入手,试图深入阐释其内在机制,并探索防治的根本性措施。 一、建立信任心理是网络新媒介诈骗的前提 诈骗的第一个特征即是在有限的真实信息基础上尽可能地建立与受骗者的信任关系。自手机这一通信设备普及以来,电信诈骗便层出不穷,2G时代的手机短信诈骗并不罕见。也正是因此,我国执法部门和人民群众对于普通电信诈骗的警惕性相对较高,一般可以轻易识别。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使用户的个人隐私受到了严重侵犯,轻则手机号码、家庭住址,重则身份证件信息、家庭成员信息、网络购物信息等均被盗用。对于诈骗者来说,他们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所获取的与受骗者身份密切相关的个人信息虽然数量有限但真实性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主流媒体乡村振   下一篇:叙事视角下微博热搜医疗健康内容分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