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短视频:返乡青年的乡村主体性构建研究
作者:王一岚 李晓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19  点击量:1005次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群体发挥其积极性,在“城市—乡村”二元化结构的推拉之下,近年来大量农村大学生、青年农民工返回乡村,加入乡村建设之中。然而,返乡青年在乡村话语权的缺失、社会参与乏力导致其在乡村的弱主体性地位。通过返乡青年在短视频中的“凸显”来管窥其主体性构建的可能性。新媒介环境下,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提升其话语权、构建“新农人”身份、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然而主体性的构建还需要培育青年主体意识、搭建乡村实践平台、强化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举措并举。
一、返乡青年主体性缺失   乡村要振兴,青年是关键。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大与阶层流动受阻,自我实现不充分促使部分乡村青年逆流离城返乡。返乡青年从城市回归乡村,面临着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返乡青年要想在乡村实现其自我价值,必然离不开其在乡村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作为一种与主流城市化相悖的人口流动现象,研究青年返乡现象应聚焦主体性发展状况,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考察实践行为与意义建构。本文基于主体性视角,聚焦现代化背景下自发主动回归乡村且长时间留在乡村的青年群体。在年龄范围界定上,参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1]同时,考虑到平均寿命延长这一客观因素,把研究对象界定为18-50岁自发返乡且长期留在乡村的青年群体。 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人对自然和社会必然规律的认识及对其的改造、人的认识活动中思维与存在的辩证运动等。[2]概言之,人的主体性是在主客体相互运动中产生的,体现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追求价值过程中体现的自发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造性。研究返乡青年时,一些学者已经从主体性视角出发,发现返乡青年主体性缺失的问题。结合既有研究和笔者的参与式观察,可发现返乡青年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话语表达弱主体性 大众传媒是自我表达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计算传播时代品牌营销的模式创新   下一篇: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洛阳城市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