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全民看海”到“自救互救”:极端天气事件的社会化传播与救援实践
以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作者:韩文静 喻馨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5  点击量:2268次
【摘要】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剧烈,成为社会化媒体中灾难议题的新面向。现以郑州“7·20”特大暴雨微博话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社会化实时传播与救援实践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在合奏中形成自由、互通、互达的传播网络;通过多重叙事建构此次事件,以官方界定为分界点,划分为在场化调侃和全民行动两个阶段。因此认为极端天气事件具有液态的自发性组织传播机制和“非正式”救援与“全民”救援并存的实践机制。
一、研究缘起 2021年7月20日起,河南郑州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灾害,损失惨重。“郑州‘7·20’暴雨由极端天气引发,应总结经验,汲取教训”。[1]《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2021)》中列举了全球范围内诸如极端暴雨、暴雪、洪水、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指出今后极端天气还会频繁爆发。[2]鉴于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过程性、强度高等特点,媒体应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传播灾情信息、宣传安全知识,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灾情并及时避险,然而重大突发灾难发生时,媒体难以第一时间到场,信息传播存在滞后性。数字技术赋权在场用户,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建构社交媒体“实时可见的灾难”,促进信息的感知与传递。微博作为社交平台和信息流动空间,各类主体围绕河南暴雨描绘灾害景象,生成了无数主体参与并传播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化媒体的“可供性”资源为个体赋予“可见性”,在自我展现中介入极端天气事件的传播与救援。本文旨在通过河南暴雨微博讨论的参与主体与文本记录,探讨极端天气事件的社会化传播与救援实践机制。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问题 “自由言说”是公共领域的基础,其前提是互相“看见”。[3]戴扬认为可见性是指能否被他人看见,能否获得他人的注意力,赋予他人可见性的权利。[4]媒介化社会中,社交媒体被认为是公共空间的“新场所”,揭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互助文档”:社会危机下协同治理   下一篇: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央与地方媒体自然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