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算法背景下影像艺术的数字化转向
作者:陈永康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7  点击量:914次
【摘要】虚拟世界中的影像艺术,除带给我们可计算的影像之外,也使我们有机会借用数据多维度认识自己。科学且理性的算法“公式”让艺术家们的创作游离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这也催化了后现代影像艺术构思的计算机程序化逻辑。现如今,无论是算法背景下的美学重构,还是新艺术观念的产生,最后终将归结于影像艺术的社会“真相”探究。
有人用艺术、人文、科技来锁定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毋庸置疑,这个时代是具有颠覆性的,知识重构已经成为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思维,人们逐渐习惯借助各种工具了解世界,了解潜意识下的自我,而算法文化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改变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并影响着我们评价事物的标准,也催生了诸多艺术形式的转向,其中就包括影像艺术。   一、算法背景下的审美重构   艺术作品的审美主体不仅包含审美第一主体(艺术家),也包括审美第二主体(观众)。正如马克思所述:“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算法工程师利用可量化的美学思维,不仅完成了大众美学心理模型的复建,还打通了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接收通道,更增强了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深层凝视及共鸣。 (一)可计算的美学 通常认为美学是基于人与人发生审美关系的不同视角,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智能化和数字识别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寻求一种科学计算美学的方式,希望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具有审美的能力。[1]因此,可计算美学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机算法模拟人类感知,对图像进行美学分析与评价,并推演出符合人类视觉审美经验的图像处理方案。随着可计算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除了可以根据图片美学的关键指标,遴选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图像,也可以对该照片进行视觉美感度的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音乐剧与美声艺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   下一篇:读图时代文化招贴图形语言的创新传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