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
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
作者:刘保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2-20  点击量:3112次
【摘要】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精、调查不深、批评监督没有威力,致使利器不利,成为无查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的烂尾新闻。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关键词】
  • 调查性报道;特点;采写要求
一、调查性报道的起源与发展   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界经常采用的报道体裁,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最早产生于美国新闻界。揭丑是美国商业性报纸的传统。19世纪末叶,调查性报道在美国诞生,其倡导者是当时的报业大王普利策。1883年前后普利策在经办《圣路易快讯报》《纽约世界报》时,就主张通过报纸来揭露社会黑暗和贪官污吏的丑行促进社会进步。他说:“什么是报纸的特色?就是斗争和揭露罪恶,为社会谋福利,发表独家新闻。”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在《纽约世界报》创刊号上发表《告读者书》,指出:“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大都市里,这样的一份报纸是有用武之地的,它不仅便宜,而且明白易懂;不仅明白易懂,而且容量巨大;不仅容量巨大,而且真正有民主精神——忠于人民的事业,而不当有钱有势者的奴仆;……揭露丑恶的欺诈现象,鞭挞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真诚地、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和战斗。” 10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例如《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西摩·M·赭代对“美莱大屠杀”的揭露等;《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长达三年的调查,《工人日报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0.01
上一篇:美国《国际日报》的现状分析及外宣   下一篇:论战后日本新闻报道支配权的变移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