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论共情视域下主流媒体凝心聚力之微叙事
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助力抗疫为例
作者:张举玺 张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11  点击量:1389次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和机遇。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频频发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彰显出新闻媒介的责任与担当。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视域,选取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分析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的微视频内容,解读其微叙事的具体表现与共情传播效果。同时,对报道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反思,以探究主流媒体应采取怎样的共情传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微视频》栏目,借助“微视频”表现形式,不断制作并输出有内容、有情感、有温度的视频,主要以疫情防控相关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用镜头记录医护人员等逆行而出、守望相助的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共情传播效果。   一、“共情”含义与文献综述   共情,又称“同理心”“移情”或“神入”,是指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加以理解,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拥有共情能力,可以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在情感作用下,做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行动。共情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1] 共情概念最早来源于哲学和美学。此后,“共情”渐渐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共情”在心理学上的应用主要是用来描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将“共情”引入传播学领域,则是要阐释在个体与个体之外的,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新关系模式,强调关注于评估“共情传播”产生的效果。[2]对于个体而言,“共情”可以增进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解、好感和信任,帮助个体在情感因素作用下,做出利他行动和亲社会行为。而群体共情在缓和群体冲突和矛盾、减少群际间攻击性行为等方面起着明显作用。[3] 为发挥共情传播的最大效果,讲好中国故事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传播对海   下一篇:“银发网红”的媒介话语建构及其社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