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共识与差异:媒介属性对汶川地震记忆建构的潜在影响
作者:刘继忠 霍蓓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12  点击量:1514次
【摘要】《人民日报》和知乎社区的媒介属性显著不同,但对汶川地震记忆建构的策略、手段却高度一致,都在热点时刻设置议题、建构记忆框架、凸显关键词语,建构了景色各异的媒介记忆框架,而在抗拒遗忘、议程结构、记忆叙事、核心词汇方面有显著差异。文章据此探讨了媒介属性对记忆建构的潜在影响,发现媒介纪念报道的把关宗旨“引领”了记忆重构的意义取向,媒介技术属性影响了记忆重构的底层框架,媒介黏合的实际社群决定了记忆框架。
近年来,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俨然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1]“在从全球到地方的语境下,学者们力图探讨集体记忆建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不同媒介特性、文化传承内容、认同或其他文化功能”。[2]致思逻辑是通过对某事件纪念文本的话语解读,达致传媒具有塑造集体记忆、影响记忆变迁的显著功效,推演出传媒是文化/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灾害的媒介记忆研究尤为明显,然其方法论的缺陷是寻找共性遮蔽了探究差异,由是遮蔽了媒介属性对记忆建构的影响问题,也就无法深入揭示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的内在机制。汶川地震媒介记忆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突发、天灾造成的,且是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首次大规模参与的自然创伤记忆,有别于类似南京大屠杀的“人祸”文化创伤。《人民日报》是传统主流传媒的权威代表,2009—2018年累计有318篇有效纪念样本。知乎社区是国内知名问答社区,其“汶川大地震(2008)话题”2011年5月10日至2018年5月31日累计有效“话题”样本509个,有效“回答”样本7483个,①故二者可作为比较分析的典型个案。基于此,本文以这两个典型个案的“察同求异”来尝试探究媒介属性对记忆建构的潜在影响问题。   一、共识: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建构   “事件本身并不会导致集体创伤,创伤是“社会中介(socially〓mediated)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群体传播时代互联网国际秩序重建   下一篇:智慧气象传播路径研究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