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共情与共意:新型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话语机制研究
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
作者:杨丽雅 宋恒蕊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7  点击量:2360次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国外频频污蔑、国内人心惶惶的舆论环境,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体在“为民发声”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增添“在线服务”“共战疫情”等新语境,舆论引导作用显著。为探究其作用机制,现基于扎根理论,结合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法,发现《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背后蕴藏着“共情”与“共意”两种话语框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特有的话语机制,从稳定民心到引导舆论再到防控疫情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问题的洞察家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主流媒体在任何一场重大突发事件中都承担着主要见证者、权威记录者以及全程参与者的职责,无论是从安抚民心到引导舆论,还是到维护社会平稳运行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新型主流媒体,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化、移动化的主流媒体。疫情期间,这些新型主流媒体更像是传统主流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个“子体”,不但拥有传统主流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更具有强大的即时性、互动性与服务性,代替其母体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为党和人民提供信息服务,试图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共情与共意话语机制,为舆论引导工作设下良好铺垫,更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运转提供更多可能。   一、舆论场中的共情与共意话语机制及其构成逻辑   (一)相关概念阐释 1.“共情话语机制”概念阐释 关于“共情”的本质及意义,张永锋认为:“共情”有助于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有效引导下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利他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减少群体冲突,进而有效改善群际关系。[1]巴特森认为:“共情能搭建起自己同他人之间的情感体验以及与他人幸福感的普遍联系。”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分为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2]恰好印证了“共情”存在认知层面和情感方面两个阶段,而在“共情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也正需要通过用户认知与情感这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黄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及其在当   下一篇:封面人物·许静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