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练就敏锐捕捉独特元素的“能”和“力”
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为例
作者:栾姗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9  点击量:3967次
【摘要】融媒体时代,无论终端呈现方式如何千变万化、五花八门,记者采写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要把握宏观揽全局,贴近基层“抓活鱼”;要精耕细作角度巧,不甘平庸“拔头筹”;要深思提炼抓要害,求真求新“有嚼头”。唯有此,才能抓住现象背后的问题实质,在锤炼“四力”中提升新闻写作水平,给读者呈现独家原创的文本精品。
有很多事实,在一些人看来不是新闻,但是只要具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多半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马克思说过:“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透过露水看到彩虹,靠什么?靠记者敏锐捕捉独特元素的“能”和“力”。本文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作品《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为例,在锤炼“四力”中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创新策略。 一、如何发现新闻——把握宏观揽全局,贴近基层“抓活鱼” 记者报道新闻必须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正确导向,忠实履行职责。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的选题来自记者对社会生活、问题、形势的深入了解、理性思考,这些最能体现记者的综合内涵。思考社会、提炼观点“风雷激荡一纸书”的《人民日报》,一直都倡导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一脉相承的《河南日报》也提出要“讲好‘北京话’、讲好‘地方话’、讲好‘河南话’”。看和找,体现的是记者的新闻发现力,也是一种职业能力。“传播影响力是通过新闻作品来体现的,把人们的思想引至同一个方向,凝聚许多群体或团体形成一致的立场。”[1]在无人机拍摄、机器人写稿、大数据整合的融媒体时代,依然需要记者思考、整理和记录这个非凡的时代。正因如此,《河南日报》要求记者要培养立足区域、俯瞰中国、胸怀世界的大局观,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文旅融合环境下河南黄河文化传播策   下一篇:共情 共鸣 共振 共举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