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多屏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收视率谈起
作者:顾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8  点击量:2339次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于2018年3月23日在央视播出之后,在荧屏上刮起了一股诗词旋风。这是该节目连续第三年爆红,它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受众内心的需求。面对多屏传播的媒介生态,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其传播的特殊境遇。《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原创、跨屏传播、受众导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当前的传统文化节目带来了有益启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适应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力求在跨屏互动、深度话题化、打造多元衍生品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技术作为驱动更多地发挥互联网在节目生产各环节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作为“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2018年3月23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央视强势回归。央视网的数据显示,前三期节目累计观众规模达7627万,全网收视次数超425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7亿。不仅如此,央视2017年另两档高收视率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也继续回归荧屏。《朗读者2》首播当日,在酷云EYE的实时收视率位居第二,仅次于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传播创新的结果,也显示出了在国内电视节目被真人秀以及其他歌唱类综艺节目占领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生命力。   一、传统文化传播的境遇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洗礼,但依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积存。而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和传播生态的变革,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风行,这些新的文化生态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使其经受严峻的考验。 一是传播权利被转移。互联网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受众传播权利的变迁。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权利被少数社会精英所垄断,受众处于信息末端被动接受的位置,传统文化的“师、徒”“传、受”“我讲你听”“我演你看”等元素,尽管是封闭式传播,局限性较大,但一定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浅谈时政新闻的新媒体传播特点   下一篇: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全运会吉祥物形象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