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提升党媒理论的中国特色与新闻学原理的国际影响力
——兼论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精辟论断
作者:刘建明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10-20  点击量:4648次
【摘要】运用习近平同志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精辟论断,研究中国特色的党媒理论和新闻学原理的区别,来分析我国新闻学研究“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根本原因,并对如何构建新闻学的“概念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了深入探讨。遵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重要理论原则,系统论证了新闻学如何创新和完善学术评价体制、开展学术争鸣和提高学术道德等问题。
    【关键词】
  • 党媒理论;新闻学原理;新闻学体系;繁荣新闻学的动力

习近平同志提出,新闻学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支撑学科之一,强调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显然,新闻研究既包括对中国特色的党媒理论的研究,也包含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体系的探索。二者尽管有些内容相互渗透,但其研究宗旨和方法却有显著区别。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①,新闻学原理与中国特色党媒理论的知识体系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研究对象不完全相同,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否则很难用中国化的党媒理论指导党的新闻工作,我国的新闻学也难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把面向世界的研究成果传播出去。②


一、党媒理论要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习近平同志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对新闻研究而言,党媒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对我国舆论机构运作准则和规律的揭示,从工作方针到实践,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原则,以探索媒体如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为使命。

为此,党媒理论要研究媒体如何讲清楚中国特殊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何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媒体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探讨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这就需要党媒理论深入阐释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③党媒理论这些研究内容,为媒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它也是党媒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标志。

党媒理论的核心研究范畴是,我国的一切媒体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性原则,反映人民的要求,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④

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总结新闻工作经验,才会创新党媒理论的研究成果。因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在实际研究中,这种特色与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生硬、简单地把党媒的理论变成对记者的“种种要求”。某些新闻理论教材,普遍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的新闻工作”“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党的新闻宣传”“新闻导向与舆论监督”“党的新闻事业管理”“党的新闻队伍建设”等论题作为研究对象,虽然突出了党的新闻工作性质和任务,但研究的内容空泛,学术体系机械单调,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缺少概括。许多论述与分析,远不如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发表的一些重要新闻理论文章那样深刻、系统。个别研究者还提出,这样的党媒理论(党报理论)具有世界意义,对各国新闻界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应当向各国新闻界推介。

党媒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阐述党的新闻工作使命与原则为主线,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业提供强有力的宣传方针;它始终坚持实践第一、以革命领袖的论断为指引和为我所用的研究方法。党媒理论只能用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难以指导各国的新闻活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我国的党媒理论不是阐述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规律,硬要把它强加给其他国家的新闻工作者,无疑是十分天真的“错的放矢”。

我国现有的党媒理论也借鉴和运用某些传统新闻学原理,但这部分内容极为有限。这些原理是:(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即客观报道),媒体通过选择事实体现报道目的;(2)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没有真实就没有新闻;(3)新闻报道以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要素指导记者的事实选择,满足受众需要,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对受众有强烈的吸引力。党媒理论借鉴这三个原理,用于解说新闻政策,但缺乏严密的论证,线条较粗。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说法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党媒研究要推出原创性成果,就要用历史观点、辩证观点和发展观点来探索新闻实践,在实践检验中发现和阐释党媒的新闻规律。


二、增强新闻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同党媒理论并肩研究的新闻学原理,在改革开放后也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也就是说,我国的新闻学还没有国际影响力,难以走向世界。造成这种窘况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没有正确处理中国特色和普遍原理的关系,往往用中国特色党媒理论来代替新闻学。这不仅使我国的新闻学在世界这一学科领域被边缘化,被置于各国学者的视野之外,也造成各国新闻学者的种种误解。

新闻学原理属于狭义新闻学,又称新闻学理论或新闻概论(概论是理论深度与内容简化的新闻理论),是对人类新闻活动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的揭示,经过中外学者长时间的理论积累,以构建普遍原理体系为目标。这种原理不同于党媒理论,是在人类大量新闻实践的基础上,经中外业界和学界的反复观察、思索、论证和实践检验,归纳出的一系列概念、法则和定理。科学原理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活动的普遍指南,国内外主流的新闻媒体遵循和运用新闻学原理,都能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目标。

目前无论哪个国家,对新闻学的探索都落后于其他社会科学,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同发达国家相比,又有一定差距,不仅研究内容狭窄,体系单调,而且学说范畴过于简化。由于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2],从而导致我国新闻学的学术体系面容憔悴、形销骨立,成果的框架也大多简陋不堪。加上论证内容缺少人文关怀,跳不出旧的框子,很多论断思想僵化,充斥一些无用的套话,这就陷入了“有理说不出”的尴尬境地。

新闻学只有覆盖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全过程,从众多新闻法则的关系中探求新闻活动规律,才能构建丰富、全面的学术体系。目前我国多数新闻学理论著作脱离新闻实践的肥沃土壤,确定的研究范畴屈指可数,大多围绕“新闻的产生、新闻本源、新闻真实、新闻特征、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自由、新闻伦理”这“八大块”揭示新闻工作的内在联系,扬弃了“新闻媒介观、新闻媒介的使用、新闻的构成、新闻的形态、新闻的范式、新闻价值的现代性、新闻的深度功能、新闻报道方式、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效果的因果链、媒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新闻传播的法理、媒介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禁限、新闻操守、新闻制度、媒介的品牌与运营”等重要的学术范畴,或对这些范畴浅尝辄止,论证浅薄。

新闻学原理同任何学科原理一样,是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构成一系列的严密定律。它的推理和论断不能有任何漏洞和自相矛盾之处,否则就不能成为原理和定律。但许多新闻理论教材提出的一些论断破绽频出,经不住推敲。有的教科书一方面强调受众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又说受众的新闻价值取向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著作在某一节说,新闻舆论一经形成和传播,就会产生巨大的引领作用,但在另一节又说,新闻舆论对公众行为的影响多数时候不能立竿见影;有的专著在某一页指出,近代新闻事业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⑤,在另一页又说,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此语义冲突、含义模糊的种种“原理”,背离了科学性和逻辑性,成为新闻理论“说了传不开”的重要原因。

我国正以参与全球治理为载体,着力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己,新闻学研究需要全面践行开放、包容、共通的理念,尽快向世界同行提供反映普遍规律、可被复制的新闻学范本,带动世界新闻学的发展。习近平同志说,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新闻学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在我国新闻工作实践中全面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归纳体现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新闻学原理,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我们才能“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增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三、全力构建新闻学的三个体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平,“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包括新闻史学、采写与编辑学、新闻管理学、新闻学原理和党媒理论五个分支,统称广义新闻学。无论是党媒理论还是新闻学原理,都要建立标识性概念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努力推出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其中新闻学原理尤其需要全力构建完整的三个体系。

新闻学原理全面探索新闻学各个范畴的普遍法则和规律,党媒理论则不同,它只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做出理论阐释,不具有“学”的全面内容和风貌,因此将其称为“党媒理论”。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能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一样,决定“学”还是“理论”的称谓,取决于研究领域的宽窄和认识对象的一般与个别。业界和学界早已熟悉的“党报理论”,很少有人称“党报新闻学”,也是这个道理。在其他学科领域,凡是基础研究,具有普遍知识与原理的成果都称为“学”,而探索单一研究对象的学问则称为“理论”。新闻学原理与党媒理论建构三个体系,其研究范畴的宽窄和内容覆盖的广狭有很大不同。

新闻学原理研究的目标不在于考察某种新闻现象,而是要说明全部新闻现象为什么能发生,在什么条件下必然发生,能产生什么后果,由此构成媒体行为的法则和行动指南。用简洁的话语把其中的道理严谨地阐述出来,形成新闻学命题及其原理的揭示。命题是一个带有判断和推定的陈述句,得出的正确结论就是原理,命题和原理通过论证的有机延伸,构成严密的学术体系。党媒理论往往引述马克思主义词句和新闻政策,针对党的新闻工作实践,论证党媒工作的原则与规则,形成鲜明的渗透实践要素的学术体系。

新闻学对一系列原理的推断,呈现出理性思维的演绎过程,形成包含一系列论证的理论形态。科学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不是众多命题和原理的简单堆砌,而是建立在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与证明的基础上。任何新闻命题与原理都有特定的前提、边界或有效范围,只有具备特定条件,它们才能成立和有效。当一个原理不适合某种情况时,并不是这个原理失效了,而很有可能是对这个原理用错了地方。把中国特色的“党性原则”用于美国媒体,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因为用错了对象。反之,将中国特色强加给新闻学普遍原理,那就必然压缩它的适用范围和空间,变成世界无法接受的“普遍”原理。但是“党性原则”这一理论命题在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条件下,被近百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实践所证明,是一个科学原理和科学结论。因此,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从现象到本质、比较与分类、从特殊到一般、分析与综合、由演绎到归纳等一系列辩证思维,每种方法用对了条件,在理论建构中就有了合理与有效的逻辑性。新闻理论的学术体系,正是充满严密逻辑方法的命题与原理的论证。

新闻命题、原理上升到规律层面,都是用一系列特定概念的论证构成知识体系,由此展开新闻理论的全部系统。概念是理论建构的基础材料,在演绎过程中需要对其严格界定,形成含义准确、有通约性的术语。概念内涵与外延清楚,研究者达成共识,学术交流才能正常进行。使用概念进行命题判断和推理,表现出特定的话语句式和风格,形成新闻学的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理论虽然包含对新闻现象的描述,但主要是对新闻活动的内在联系做出抽象说明,用准确而有标识性的概念揭示新闻规律的必然性,使新闻学原理能够经受住实践的验证,对假命题也有可证伪性。


四、繁荣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用较大篇幅谈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和途径,对新闻学各个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启示。发展和繁荣新闻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术工作的管理和领导,无疑对激发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大作用。其中,如何为新闻学的创新创造物质与精神条件,解放学术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闻学研究是否出现繁荣局面,首先要看新闻学研究者是否善于创新,能够创新,不断推出有价值的新成果。

新闻学创新来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沿着问题导向启动和延伸探讨的对象和深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当新闻工作实践出现新的坎坷和疑点,现有理论又无法解释时,这就需要研究者走进实践,进行深入思考,解放思想,突破旧的理论框架,提炼出新的答案。新闻学创新往往是学术思路与实践碰撞的结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规律,为认识陌生的新闻现象开辟路径。

学术评价体制的完善与健全,是保护和推动新闻学创新的重要动力。好的成果需要肯定、推介出去,让人们获得货真价实的新知识、新理论。这就要建立优良的评价体制,形成良好的评价氛围和科学评价方式。习近平同志强调,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新闻学成果的评价机制,首先需要确立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尺度,重视新闻学成果的历史佐证价值。一种理论提出来只有经过五六年或更长时间的实践验证,才有把握证明它是否具有真理性。屠呦呦1972年提取的青蒿素,在40年中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证明她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治疗效果,在2015年10月才获得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大都是在15年前创作的。

新闻学评奖时令性极强,拒绝实践检验,大都评选前一年或最近两三年内的科研成果,这就把许多充斥科研误判的劣质论著评为优秀成果。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的阶级性分析”“报纸广告污染论”“批评报道的禁限研究”“媒介市场批判”到“党报人民性的逻辑错误”“舆论监督维稳论”“互联网是西方和平演变的新工具”“新闻策划论”和“段子传播与手机的危害”等⑥,许多基本论点错误的论著却获得学术奖。新闻学研究紧跟形势的陋习,很难对崭新的新闻现象作出科学说明。追求时髦的“学术快餐”,没有足够的实践积淀和时间考验,不可能建构在扎实的知识和原理基础之上。由谁来评奖,评谁的奖,也暴露出评价体制及规则的致命弊端:关系网密缚,各种幽默的照顾,强势垄断和互利通吃,以及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令人攘袂扼腕。没有严肃的学术体制和标准,科学而公正的评价方式和神圣的学术道德很难在阳光下发挥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这就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严谨治学、注重诚信、扎实钻研、慎思笃行、秉笔直书”的学风,培育尊重规律,坚持真理,为人论事忠诚老实、刚直不阿的学术品格,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才可能产生根基深厚、独具匠心的学术论著。

开展积极、健康、活跃的学术争鸣,是提高新闻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各种学术观点展开平等的交流和讨论,才能在相互切磋中发现和借鉴有益的成果,提高新闻学的整体水平。习近平同志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

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首先要有宽容的胸怀,认真思考对立观点是否合理,如有错误,一定要提出充分的根据加以厘清和指正。学术批评者要把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搞清楚,对批评内容的相关知识和背景有详细、透彻的把握,才能提出针对性强、切中对方症结的见解。缺乏严谨、必要的考证,发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随意性的观点,为争鸣而争鸣,不会提出有价值的论断,在学术争鸣中只能是“虚晃一枪”。一些学者对学术争鸣存在偏见,认为这是“吹毛索瘢”“节外生枝”,放出冷言风语。实际上,所有成熟的学科或原理,都在历史中经过多种观点的无数次争论与辨析才逐渐确定其科学内涵。新闻学争鸣,作为新闻学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更为严重的倾向是,有些人参与争鸣不是为了弄清学术问题,提高学术水准,而是为了攻击对立面的人格,甚至抱有特殊的政治目的。把学术问题说成政治问题、对他人进行政治栽赃的事也曾多次发生;利用学术研究与争鸣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违反和破坏宪法,更需要警惕和劝诫。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学术轨道。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解决这类问题,重视和提高学术道德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⑦以追求学问为宗旨的正直、向善的学者,绝不会陷人于厄,怀有恶意是人品低下的表现。“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⑧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中出现的种种人性之恶,都是历史流毒的沉渣泛起。学术争鸣不可缺少宽容豁达的胸襟和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为增益社会、他人和学术价值而立言,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道德。有了这种道德氛围和学术风气,学者们才能进行真诚的相互批评和借鉴,推动新闻学研究的快速、健康发展。

注〓释: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5-18。本文其他直接引语未标示出处的,均引自该篇“讲话”。

②转引自《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文化自信》一文,新华网,2016-08-05。

③参见《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08-19。

④《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02-19。

⑤商品经济产生于社会的不同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同劳动者通过商品交换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维持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起源于个体手工业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市场交换活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阶级需要的直接产物,因而社会分工和个体劳动不是阶级需要,商品经济也不等于阶级需要。参见《经济学大辞典》219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存在条件”,见百度文库。

⑥本文作者参加过省市级、新闻学杂志社、新闻单位和高校等新闻学论著的评奖,这里罗列的获奖项目内容都是亲身所见。早在1999年,本文作者在北京“两会”期间曾向北京社会科学院和北京社科联提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当延时评奖”的提案。

⑦转引自《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光明网,2015-03-03。

⑧习近平语,引自新华时评:《做人要实,重在忠诚老实》,《新华每日电讯》,2015-05-1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2.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上一篇:从民生视角创新两会报道   下一篇: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意识形态传播方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30
  • adminuser28月前

    0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1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2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3
  • adminuser29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4
  • adminuser29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5
  • adminuser29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6
  • adminuser29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9
  • adminuser29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11
  • adminuser29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12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2期 总第554期 出版时间 2024年2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