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深度媒介化:逻辑起点与形成要素
作者:顾烨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6  点击量:659次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深度媒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时代,深度媒介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身的逻辑起点与形成要素:第一,深度媒介化需要重新聚焦媒介的物质性,深刻认识到深度媒介化时代媒介已经渐趋日常语境化,从而展开一种“去中介化”的研究,这亦是提出“深度媒介化”的逻辑起点;第二,数字媒体变革、先锋社群、传播型构三种要素分别为深度媒介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驱动力量与分析框架,它们使得“深度媒介化”一词有了具体内涵而不至于沦为一种概念潮流。在厘清深度媒介化的逻辑起点与形成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应深入思考数字时代媒介化研究的可能性与发展方向。
随着数字媒体变革的深入发展,算法、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使得过去与媒体无关的实践转变为媒体实践,媒介也不再是“由某一类具体的数字媒体形塑而成,而是与这些彼此高度连接的数字媒体间的差异性息息相关”[1]。赫普与库尔德利等学者将其称为“深度媒介化”,试图以此来形容媒介化在数字时代的特征,并借此阐述“数字媒介在建构社会组织过程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2]。与原先的媒介化研究相比,深度媒介化既与之相连又有所区别,其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逻辑起点与形成要素。   一、逻辑起点:媒介的物质性回归与日常语境化   早在2014年,便有学者指出媒介化这一概念过于抽象,且制度化研究路径与社会建构研究路径之间存在“结构”和“能动性”的二元矛盾。对此,赫普等学者在深度媒介化到来之际开始积极寻找两大研究路径对话的可能性,并试图发展出一个与媒介化有关的中层概念,以此来缩小媒介化这一抽象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的鸿沟。 (一)媒介化研究的物质性回归 夏瓦在2013年就曾从中程理论的视角审视媒介化研究,他坦言媒介化研究从未放弃过实证研究,并且强调将经验资料置于具体的时间、地点脉络下分析的必要性。这意味着要想厘清新的社会现实是如何基于媒介化过程而被建构的,需要建立一个中观层面的研究视角,将“结构”和“能动性”有效结合起来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中原名窑传播的“文化集合编码”   下一篇:封面人物·张红军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