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新闻学论断的彻底性与科学性
作者:刘建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7  点击量:11439次
【摘要】新闻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其论断的彻底性,但一些虚假、没有说服力的论断不时出现在一些新闻理论的论著中。新闻学论断要达到科学标准,体现出彻底性,必须具备四个要素,阐述正确的知识,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

当下新闻学研究的关键,不是有学无学的问题,而是新闻学是否达到科学标准,体现出论断的彻底性。“新闻有学”早在30多年前就逐步解决了,①今天认为新闻无学的人是极少数,根本无法推倒这门显学的烜赫地位。已有的几百部新闻理论著作和海量的新闻学论文,成为“新闻有学”不可动摇的基石。但这些新闻学成果是否像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那样,重要论断具有彻底性和科学性,则是传媒人士和学习新闻学的人不断质疑的问题。

 

一、新闻学论断寓于其原理体系

 

一种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规律提出的种种论断,这些论断主要寓于它的原理体系。无论是广义新闻学(包括新闻史学、新闻采写与编辑学、新闻管理学、新闻学原理和党媒理论五个分支),还是狭义新闻学(新闻学原理与新闻学概论),都由众多论断与推理构成,它们共同揭示新闻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根本规律。新闻学原理和新闻学概论虽然在理论上有繁简之别,但都是对新闻学论断的集中论证,构成新闻理论的观点体系。

作为新闻学的纯科学,新闻理论是新闻史学和应用新闻学的指导学科,为新闻工作实践提供思想指南。目前,新闻学界对新闻理论缺乏精心的探索,一些人甚至认为,新闻学完全是一门应用学科,没有什么理论值得研究。正是这一原因,理论新闻学虽然成果累累,但知识体系和原理体系多有缺漏,许多论断难以自圆其说,高屋建瓴阐释新闻规律的论著十分罕见。

人类创立的所有科学,以至有关工程技术的自然科学,都需要科学理论的引领。没有严密、深刻的原理指导,任何专业实践都很难有高度的悟性。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奥古斯特·罗兰(HenryAugustusRowland)曾强调:“人们将应用科学与纯科学混为一谈并非罕见,尤其在美国报纸上。一些卑微的美国人借用从前伟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让自己富甲天下,他们受到的赞美高于那些提出这些思想的伟大原创者。假如我们停止理论科学的推进,只重视并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不追问所做事情的原理,那么我们很快就会退化。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每个人都了解100万美元意味着什么,但能够理解科学理论进展的人却屈指可数,特别是对科学理论中最抽象的部分。”[1]新闻学论断占据思想的制高点,新闻理论就有了灵魂,不断给新闻实践指出方向,开辟新的认识道路。

毋庸置疑,新闻学的应用性很强,从新闻业务到媒介管理,都有一套实用的专业规范、方法、措施和标准,但它丝毫不能脱离正确理论的指导。离开新闻学的纯科学——新闻学原理,传媒人不可能深刻理解社会和新闻报道,应用新闻学也会丧失学理基础。中外大量新闻报道的粗劣、肤浅、虚假以至煽情,显露出记者在理论上胸无点墨,对社会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专业悟性。新闻理论作为人类长期实践提炼出的原理体系,包括知识、论断、论证和推理,成为传媒人把握复杂新闻现象的如炬灯塔。其中新闻论断构成新闻学原理的主旨,成为新闻理论的支柱。不掌握新闻学原理及其论断,也就不知何为理论,更无从认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正如习近平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所说:“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2]谙熟新闻学原理及其重要论断,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回答新闻工作中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传媒人也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思维。

传媒人的理论思维,还包括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社会、升华人类精神的心智运作,确信新闻论断的客观性与确凿性。这样,揭示社会和自然界的巨变才会成熟、老道和得心应手。重视新闻理论研究,提升新闻学论断的彻底性和科学性,是摆脱“有话说不出,说了传不出去”[3]的学术窘境的关键。

 

二、抓住事物的根本,新闻论断才有彻底性

 

新闻理论无论是对新闻现象的分析,还是对新闻学原理的阐释,都要提出种种论断。这种论断具有彻底性,必须揭示对象的本质,触及事物的根本。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新闻学真实反映新闻与客观事实的联系,提出的论断让人信服,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理论,它的一系列原理才能站住脚。

如果教科书在这一页说,社会主义新闻价值同资本主义的新闻价值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在另一页则公然倡导说,社会主义的新闻价值标准就是西方新闻学普遍肯定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类前后抵触的结论,颠覆了理论的应然性,完全陷入自相矛盾。新闻学论断要有彻底性,首先应是真命题的集合,起码应当自圆其说,否则人们就无法相信它的真理性。

正确的新闻论断之所以成立,是由于它符合实际,是客观必然性的反映。研究今天中国的新闻自由,不加区别地把“新闻自由的阶级性”照搬过来,强调今天的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要么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要么是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抽象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不存在的”。这种武断的结论,违背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的实际。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凡是公民的合法言论,在我国都有表达权,像马云这样的巨富由于创造了非凡的事业,他的声音和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认为我国只有无产阶级有新闻自由,其他有产阶层或阶级没有新闻自由,是十足的主观臆断。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4]新闻学论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现今时代条件下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进行全面审视,以更加宽阔的眼界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语录的简单堆砌,而是符合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的新闻论断,它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任何事物都有多样性,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也有多种动因,用单一、僵化的观点对其界定,得出的只能是一孔之见。“新闻事业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论断,在多种新闻理论著作中被视为一般规律,一再沿用。但它概括的不是普遍真理,仅仅是对欧洲大陆(意大利、荷兰、法兰克福)1516世纪商业性新闻信和新闻书产生背景的写照(例如威尼斯新闻信)。实际上英国新闻事业起源于新兴市民阶级反对皇权的斗争;我国宋代的“小报”尽管沿街叫卖,达到了一定的专业化,[5]但它以报道“朝廷机事”和民间奇闻为主,很少有商业信息,根本不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唐宋及后来各朝的“邸报”也同商品经济毫无关系;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产生于外人来华办报和改良运动的兴起;日本新闻事业起始于“外报译传”和明治维新运动。许多国家新闻事业的出现同商品经济没有因果关系。从根本上看,新闻业产生于人类生存对信息的需要,“发源于人类本性中压抑了的本能,对应于人类普遍持续的信息诉求”。[6]不考虑具体历史条件,盲目地把片面论断视为普遍原理,在新闻理论论著中并非罕见。

新闻学论断要达到彻底性,就要抓住新闻报道的根本问题,依据新闻活动的实际状况,建立唯物认识论的论证体系,切实反映新闻报道规律。在旁征博引上兜圈子,制造理论迷津,许多论断就会脱离新闻活动的内在逻辑,走进虚无主义的荒漠。把西方的“主体性哲学”“存在主义”“场域理论”“解构主义”“消费主义”等论题,僵化地嫁接到新闻理论上来,绕来绕去,提出的论断虚无缥缈,很难让人相信它是真知灼见,对新闻实践没有任何指导作用。

我们常见的“新闻难以客观”的论断,否认新闻客观的可能性,竭力为虚假新闻寻找借口。最近两年,一些文章公然赞成西方知识精英提出的“后真相论”,把感性重于理性、情感大于真相视为正常和普遍现象,完全投入虚幻论断的怀抱。在任何时代,都有人和媒体鼓吹假象、掩盖真相,但就大多数人和真正的媒体而言,对社会变动和突发事件从来都在追求真相,不满足于感性认识,从不把人们的情绪看得比真相重要。“后真相论”的荒谬论断,竟让某些学者信以为真,如获至宝,以主体性哲学的谵妄来认识新闻现象。

从根本上看,新闻学论断丧失彻底性,大都来自主体性哲学酿成的错觉,把主观想象和主观情绪视为客观事实。主体性哲学强调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重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它过于看重人的精神能动作用,稍微把握不准,就导致“唯我论”和“认知中心主义”。强调“新闻的倾向性和艺术的情感性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源于个体的主观意识”[7]的论断,正是囿于精神超越物质、主体宰制客体的“意识能动观”。所谓新闻倾向,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新闻的正确倾向不仅真实地再现事实,而且对事实的利害关系与好坏做出客观说明。新闻的错误倾向则是用媒体的观点代替事实,在事实中掺入记者的主观意志和情感,导致对事实的歪曲。

认为新闻的客观性是做不到的,无疑等于说,所有中外媒体的新闻报道不是或不完全是客观事实,都或多或少夹杂虚假成分。这种论断显然荒谬绝伦,根本不能成立。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根据事实描写事实,按照客观实际评价事实,包括叙事客观和记者立场客观,只要尊重事实,媒体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在“后真相”论者那里,鼓吹人的立场和情感比社会真相更重要,公然抹杀大多数人追求事物真相这一事实。这种机械地遵循主体性哲学的主张,完全背离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认识论。对新闻现象的一切论断,只有来自和符合外部世界,并在外部世界得到证实,才有其彻底性。

 

三、新闻学论断科学性的基本要素

 

新闻理论具备科学性,发挥着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无疑会成为一门科学。科学性作为新闻理论的生命之源,是指它提供的知识、原理、论断和推理具有科学依据,符合科学逻辑,并建立在完整、严密的论证基础上。公理化是新闻理论论断科学性的第一个要素。任何真正的社会科学,其基本论点及论据都被世界所公认,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缺乏公理的新闻学只能是少数人的说法,它的许多论断都将导致学术界的非议和讪笑。

新闻学公理来自对新闻经验的普遍概括,早已或最终将被新闻工作实践所证明,构成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法则。公理作为事物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各国新闻工作者公认的道理,是一种普遍原理。例如“新闻是对最新事实的报道”“媒体的政治报道都有政治性”“新闻娱乐化是有害的”“媒介融合是传媒发展的趋势”“新闻报道智能化正在改变新闻业态”,等等,这类公理的多少和深度,是新闻理论科学性强弱的主要标志。

新闻论断科学性的第二个要素是,它所总结的知识准确、全面而有价值,体现为对新闻活动各种常识和规范的深刻阐述。作为对新闻活动的隐秘联系和必然因素的揭示,新闻知识让人们了解新闻现象的历史源流和因果效应,知晓新闻活动中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条件与结果的内在关系。知识是对客体规则和趋向的全面把握,充当权威的有价证券,所以培根说:“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8]新闻论断的科学性由新闻知识赋予力量,构成新闻才能的基础,如果新闻理论罗列大量政治口号和宣言,以“我们必须”“我们一定要”或“种种要求”代替知识阐述,新闻工作者就无法心悦诚服地接受新闻活动的一系列规则和操作规范。

更糟糕的是,新闻理论违背新闻活动的常理和思维逻辑,归纳出错谬的知识,使新闻论断丧失科学性。有的论著把新闻媒体的特性,按层次归纳为不同所有制媒体的归属或运作,即民营、公营和国有新闻媒体的归属或运作;独立新闻媒体、官方新闻媒体、半官方新闻媒体的归属或运作;无产阶级新闻媒体、资产阶级新闻媒体的归属或运作。这种把新闻媒体的类型视为其特性的范畴错误,混淆了不同知识领域。新闻知识符合实际和思维逻辑,才能揭示新闻现象的联系、因果、特征和规则性,为阐发新闻学原理及论断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量新闻知识都是从界定概念、阐述其内涵开始的,由感性的经验不断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借助对事实信息的描述得出结论,让人们懂得一套道理。这类道理不仅为新闻实践所证明,而且很多都具有常识性。这是因为新闻知识来自新闻工作实践,新闻工作者往往比新闻学者有更多、更丰富的新闻知识,因此深入新闻工作实践或向新闻工作者请教,是创立科学新闻理论的必要前提。对新闻实践一无所知,往往在新闻常识方面犯错误,归纳出一些错误的知识。“渠道为王正在取代内容为王”“网络新闻具有虚拟性”“社交媒体不是大众媒介”等这类错谬知识在新媒体研究中层出不穷,困扰着人们对新媒体特征与功能的正确判断。任何渠道如果没有吸引人的内容,都不过是荒山中冷清的蹊径;新闻报道拒绝虚拟,网络虚拟是指技术手段,即虚拟技术,不是新闻内容的虚拟;社交媒体是面向大众、由大众广泛参与的网络平台,在我国有几亿网民受阅或加入报道行列,岂有不是“大众媒介”之说?!

新闻论断科学性的第三个要素是,推理和论证都有严密的逻辑,对命题的演绎无懈可击。不管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都是再现思维对象的述语规则,展示论证对象的内在联系,使论据和论点相呼应、相契合。理论新闻学论著逻辑错误一旦频繁出现,很难说它已经跨入科学门坎,新闻无学或处于潜科学状态的误解就会纷至沓来。从新闻知识中概括出真理的精华,用简洁的陈述句表述,就构成新闻学原理的重要论断。探索新闻原理必须把静态考察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随着实践与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在21世纪,网络信息的雪崩和奇葩可能给真实世界蒙上面纱,发现新闻学原理不仅需要怀疑精神,而且更需要精细的考问,严格验证新闻论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理论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原理体系,不是炫耀数据万能、媒介智能的奥秘,而是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揭示媒介智能化产生的种种必然。判断新闻知识的真伪和原理的科学性,不是依据立场而是依据实践和实证逻辑,尊重原理类型的多样性。新闻理论既有一般原理也有特殊原理,一般原理就是公理,特殊原理适用于特殊条件和不同国家,但它仍然以大量公理为基础,因此不能用一种原理抹杀其他原理的正确性。

新闻学论断及其论证达到理论规格,并使其达到科学化的表征,要通过抽象思维阐释新闻活动的因果关系和规律,而不是单纯描述经验事实。抽象思维的演绎是新闻学论断科学性的第四个要素,因为只有在抽象推理过程中理论演绎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一方面要抛弃就事论事的表述方法,另一方面要提升“时事报告”“工作教育”和“新闻政策”的语言,进入感性知识的理性层面。正因为如此,新闻理论离不开经验,但也不能紧扣经验表达体验性的感悟,而是在理性层面提炼出实际经验无法提供的新闻思想体系。

释:

1980年前后,许多人认为新闻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党决定宣传什么和怎样宣传,新闻工作者全盘执行就是了,新闻学不是一门学问。还有人认为,“新闻有术,但无学”。1983年我国恢复专业职称评定,1984年初,全国新闻职称评定委员会的一位副主任认为“新闻无学”,不必给新闻工作者评定职称,引发了新闻界的震动,但这种说法最终遭到否决。当时新闻界和新闻研究领域几乎一致认为,新闻报道是一门科学,有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此后不久,全国各新闻机构与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人员每年进行一次职称评定。

参考文献:

[1]APleaforPureScience?GenerationsVolume2Number11994GeneticsSocietyofAmericaMarch311994.

[2]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

w.xinhuanet.com/pllities/2016-0909/c-1119649204.htm.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

w.xinhunnet.com//politics/2016-05/18/c-1118891128.htm.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

[5]方汉奇.中国新闻通史:第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06-109.

[6]卡斯珀·约斯特.新闻学原理[M].王海,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3-15.

[7]齐琦.从新闻倾向性和艺术情感性看新闻工作者与艺术家的主观意识[J].语文学刊,201621.

[8]翟文明.话说世界:科学[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2102.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郑

上一篇:推进集约化 增强服务力   下一篇:我国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479
  • 6123428月前

    0
  • adminuser28月前

    0
  • adminuser28月前

    0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1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2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2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4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4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4
  • adminuser28月前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adminuser

    4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2期 总第554期 出版时间 2024年2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